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營業盈餘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營業盈餘是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但要扣除從利潤中開支的工資和福利等。營業利潤是指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的利潤,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營業利潤等於主營業務利潤加上其他業務利潤,再減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後的金額。

術語解釋

1、勞動者報酬: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應獲得的全部報酬,既包括貨幣形式的報酬,也包括實物形式的報酬。主要包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單位為其員工交納的社會保險費、補充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的離退休金、單位為其員工提供的其他各種形式的福利和報酬等。

2、生產稅淨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差額。其中,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和土地等)所徵收的各種稅收、附加費和其他規費。生產稅分為產品稅和其他生產稅,產品稅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進口關稅、出口稅等;其他生產稅主要有: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生產補貼則相反,它是政府為影響生產單位的生產、銷售及定價等生產活動而對其提供的無償支付,包括農業生產補貼、政策虧損補貼、進口補貼等。生產補貼作為負生產稅處理。

3、固定資產折舊:指由於自然退化、正常淘汰或損耗而導致的固定資產價值下降,用以代表固定資產通過生產過程被轉移到其產出中的價值。原則上,固定資產折舊應按照固定資產的重置價值計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