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菩薩蠻·濕雲不動溪橋冷 蘇軾

菩薩蠻·濕雲不動溪橋冷
圖片來自搜狐網

菩薩蠻·濕雲不動溪橋冷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比喻與通感的筆調,生動描繪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託了兩種相思,一樣情懷。只說「人憐花似舊」,不說花憐人全新;只說「夜深花正寒」,不說夜深人正寒。這種隱喻之筆,是詞人描寫佳人慣用的手法,值得借鑑。

目錄

原文

蘇軾〔宋代〕

濕雲不動溪橋冷,嫩寒初透東風影。橋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莫憑小欄干,夜深花正寒。

譯文

潮濕的雲彩凝滯不動,溪橋清冷,輕寒剛剛穿透東風的身影。橋下水發出長長的聲響,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發出香氣。

人愛花好似見了舊友,花與人比較起來該是俊秀清瘦。獨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欄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賞析

  上片寫橋下月夜船上所觀美景。開頭兩句,以仰視描繪之筆,烘託詞人此時此地的一種壓抑心境。「濕雲不動」是指空間濕氣呈現飽和狀態,人感到胸悶,暗示着詞人的抑鬱心情。而「溪橋」又是清涼的,昭示着冷天的到來。「嫩寒」剛剛穿透東風留下身影。一個「透」字,突出了詞人生活處境的嚴峻。詞人把「濕雲」、「溪橋」、「嫩寒」、「東風」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視描繪之筆,烘託詞人此時此地由壓抑到恬淡的心境: 「橋下水聲長」,寫聽覺;「一枝和月香」,寫嗅覺。由聽覺挪移到嗅覺,其間採用了跳躍和剪輯的手法,把它們連接起來的便是河畔上、高樓旁的一棵梅花樹。「和」字一出,全盤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疊印在月兒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給人一種寧靜恬淡的感覺。上面八種景物,構成四幅畫面,聲、形、色、味俱全,宛如過電影一般。

  下片寫河畔高樓與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寫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是「人憐花」還是花憐人,是「花比人」還是人比花,全在詞人的情感中:「舊」與「瘦」。這與「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兩句側面描寫佳人的相思,實際也是東坡自己的情思:「莫憑小欄杆,夜深花正寒。」詞人運用李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中的「獨自莫憑欄」和「羅衾不耐五更寒」詞句,不露痕跡,有點石成金之妙。

  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比喻與通感的筆調,生動描繪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託了兩種相思,一樣情懷。只說「人憐花似舊」,不說花憐人全新;只說「夜深花正寒」,不說夜深人正寒。這種隱喻之筆,是詞人描寫佳人慣用的手法,值得借鑑。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