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
|
作品名稱: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詞人在上闋寫的是眼前所見之景,意境淒涼,是詞人傷春心境的真實寫照。下闋傷春之情溢於言表。
目錄
詩詞正文
“ | <為春憔悴留春住
那禁半霎催歸雨 深巷賣櫻桃 雨余紅更嬌 黃昏清淚閣 忍便花飄泊 消得一聲鶯 東風三月情 > |
” |
—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詩詞名句網> |
白話譯文
為了留住將逝的春天憔悴不已,黃昏,雨來催歸黃昏的時候,深巷中賣着的櫻桃,在雨後顯得更加嬌艷。
含着眼淚,獨自看着那落花飄飄。忽聞一聲清脆鶯啼自東風中傳來,思緒又觸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溫暖的印記。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懷之作。
該詞上闋,詞人描寫眼前所見之景,意境淒涼。通過對面前的景物如雨後的櫻桃、東風中的鶯啼等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傷感以及對故人的懷念與深情。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輾轉憔悴的情感基調。起首二句營造了一種與歐陽修《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相類似的氛圍和心境:同樣的雨橫風狂,催送着殘春。
下闋,詞人由憐惜轉為傷懷。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是倒裝句。詞人實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飄零凋落了,夕陽黃昏之中,他只得淚眼盈盈。而就在這時候,他聽見一聲黃鶯的啼叫順着東風飄忽而至,喚起了詞人對二月陽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消得」本來是經受得住,這裡謂無法經受,因為這一聲鶯啼。喚出了「東風三月情」:此處「三月情」應指惜春之情,但此詞似含有一段隱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實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詩人的心痛處。
全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感懷之情,該詞延續了詞人一貫的悲愁之風,這種不事雕琢的淒涼愁苦之情最能觸動人心。
名家點評
現代中華書局的編輯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殘唐五代以來,多數詞家認定『詞為艷科』,所作多涉閨情春怨,而此類作品又往往假託女子口吻,這可以說成了一種傳統。容若這首《菩薩蠻》是傷春之詞,細讀詞意,亦當是『男子而作閨語』。而其『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深巷賣櫻桃,雨余紅更嬌』云云,寫得繪聲繪色,獨樹一幟,當然是楚楚動人。」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詩詞名句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納蘭性德最經典的相思詞 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讓人潸然淚下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4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