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茶院鄉是隸屬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東部,東為力洋鎮,西南接越溪鄉,西連桃源街道,北靠茶山與橋頭胡街道為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茶鄉駐地距縣城22公里,總面積78.4平方千米(2017年),陸域面積70.57公里,海岸線長4.5公里,全鄉轄14個行政村,總人口16864人(2017年)。鄉政府駐西林路8號。 境內有許家山石頭古村落、淨土寺、道士橋等景點。[1]
歷史
1949年建國初期建立茶院鄉人民政府(1949年--1950年稱柘浦鄉),1950年6月分設茶院、杜岙二個鄉,創建"茶院鄉黨小組",1953年成立黨支部,1956年1月調整鄉的建制,由原茶院、杜岙、廟嶺、毛嶼四個鄉合併改稱茶院鄉,成立鄉黨總支委員會和鄉政府,1958年10月,寧、象二縣合併,茶院鄉改名為茶院、杜岙二大管理區。1961年11月,寧、象二縣分開,茶院、杜岙二個管理區合併為茶院公社。1968年5月成立茶院公社革委會。1981年1月成立茶院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9月,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稱茶院鄉。1992年撤區並鄉,茶院、毛嶼兩鄉合併為茶院鄉,鄉政府所在地茶院下王村。
行政區劃
全鄉轄後坑李村、廟嶺村、塘廠村、毛嶼村、茶院村、柘浦王村 、下徐村、銅嶺腳村、道士橋村、杜岙村 、許民村、升龍村、東南溪村、東騰村14個行政村。
人口
全鄉總戶數10076戶,人口16864人(2017年)。
經濟
茶院鄉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建設現代化寧東新城,生態型經濟強鄉為奮鬥目標,深入實施科教興鄉和可持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工業經濟穩步發展,規模以上企業15家,其中重慶啤酒集團寧波大梁山有限公司為實力型企業,已形成以啤酒、麥芽、汽車部件、紙業為主的產業體系,2006年工農業產值10.35億。生態農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2006年有茶葉種植面積6000畝,楊梅種植面積5000畝,海淡水養殖面積9850畝,打響了寶岩寺梅花鹿、銅嶺腳蕃薯面、"成才"柑桔等一批名、特、優產品。
2006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3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8.5億元,農業產值6500萬元,三產及其它1.2億元,完成國地兩稅953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150元。
農業經濟持續發展。2002年至2006年,茶院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不斷加大支農力度,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2004年出台了《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全鄉2006年有茶葉種植面積6000畝,楊梅種植面積5000畝,海淡水養殖面積9850畝。打響了寶岩寺梅花鹿、銅嶺腳番薯面、"成才"柑桔等一批名、特、優產品。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02至2006年累計投入資金1500萬元,建成廟嶺、南溪等4個農業示範區,完成縣水利責任狀項目36個,完成沙畈塘5200畝土地整理工程。實現土地流轉11000畝,完成低產田改造6000畝,植樹造林800餘畝,維修、疏通渠道2500米。落實扶貧資金1270餘萬元,扶持了毛嶼、許民、道士橋等11個村,共28個項目。落實下山移民資金243萬元,安置8個自然村715人。積極推進退宅還耕,全鄉共有7個自然村把退宅還耕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現已通過國土部門驗收總面積達63畝。紮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被縣政府評為先進單位。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按照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的要求,結合該鄉實際,通過強民營、重技改、創環境,全鄉工業經濟實現了新突破。堅持工業興鄉方略,強化協調服務,加大技改投入,2002年至2006年共投入技改資金4.2億元。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規模企業比2001年多了5家,達到17家。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累計利用外資額達1200萬美元,2004年獲招商引資銅獎。寧東園區已完成征地3200畝,土地征地的後續工作也順利進行,為茶院經濟的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商業流通、郵電通信、交通運輸、酒店餐飲等行業都得以長足發展,開元新世紀大酒店2003年開業以來共實現三產增加值1.1億元,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鄉域集鎮商貿業穩步發展,建成小小超市茶院加盟店、永豐大藥房等一批商業經營點,完成放心店創建14家。[2]
社會事業
精神文明建設
加大"五個一"工程建設力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特別是成功舉辦了茶院鄉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充分依託省級"東海明珠"工程,創建了一批規範的村級活動室、老年活動室等文娛活動場所,挖掘出一批具有茶院特色的文娛隊伍和人才,如秧歌隊、舞獅隊、老年門球隊、茶山石雕等。大力開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單位、綠色家庭和綠色單位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四五普法"和反邪教等活動,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切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生態創建
成立生態示範鄉建設工作班子,邀請寧波大學專家參與編制了《茶院鄉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為該鄉今後生態創建提供了指導性綱要。加強宣傳引導,利用多種形式,讓廣大群眾明白環境與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形成關心生態、保護生態與建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認真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原有落戶企業嚴把"三廢"排放標準,在項目審批上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引導企業走循環經濟模式,有2家企業進入縣2133工程。積極打造生態亮點,建設了福利養雞場、農村沼氣池和有機垃圾太陽能-生物集成技術處理等重點生態項目。
計劃生育基礎逐步夯實。在全縣首創了村計生聯絡員輪流到鄉計生辦上班制度和村計生聯絡員聯片協作互查互幫制度,促進了計生隊伍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強化服務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2002至2006年共處置計劃外生育39例,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逐年提高。
文教衛生事業
2002至2006年累計投入教育經費3399.8萬元,其中新中學1094.8萬元。全面調整教育布局,實施"名師"工程,落實了獎教基金和"大紅鷹"獎學金。茶院中學2006年考入重點中學14人,其中5人被寧海中學錄取,錄取分數線為全縣最高,不管是錄取人數還是錄取分數線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2003年順利通過教育強鄉和省級"東海明珠"工程驗收。加強村級文化陣地建設,下徐村、南溪村、塘廠村被評為市級村落文化建設示範點。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村村通"工程得到全面落實,在全縣居於領先水平。積極做好鄉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啟動門診綜合樓建設,率先在全縣實行"鄉村巡回醫療"並得到市縣推廣。建成省級衛生村1個,市級衛生村2個,縣級衛生村8個,2006年順利通過寧波市衛生鄉驗收。
民兵工作紮實
依法完成了民兵整組和兵役登記工作,民兵小分隊多次參加抗洪救災。認真做好徵兵工作,2001年至2004年連續四年被評為縣徵兵先進單位。2005年預備役85加農炮二連被評為省基層建設和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社會保障體系
2005年投資80餘萬元完成敬老院擴建工程。全鄉享受低保527人,五保集中供養48人,供養率100%,失土農民養老保險參保294人。全面落實農村醫保工作,連續三年名列全縣前位。全面完成社保擴面工作,積極啟動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大力推進慈善事業發展,五年來共募集善款50餘萬元,累計發放救助款500餘萬元。緊抓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2002至2006年累計培訓3686人,其中轉移就業培訓786人,培訓轉移就業率達65%。
基礎設施
加強環境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開展以"三拆三化三整治"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活動,2006年被列入寧波市連線成片推進環境整治鎮鄉之一。五年來累計投入環境整治資金1098萬元。建立了垃圾處理網絡,全面實行"村收集、鄉運送、縣處理"的三級處理模式。加大農村改廁、改水、改路"三改"工作力度。總投資837萬元,建成農村公路11條共50多公里,該鄉村內道路硬化率達95%以上,在全縣各鄉鎮中位居前列。積極爭取縣級工程,2006年盛寧線穿鄉段改造工程順利實施,南溪嶺降坡和下徐橋面拓寬得以實現。投入300餘萬元,建成興茶街、育才路等街面道路。新建公共廁所112座,全鄉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0%。投入80餘萬元,建成自來水廠,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全面實施村環境整治工作流動獎牌制度,全鄉14個行政村中,毛嶼和塘廠2個村獲得了寧波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稱號,茶院、南溪等11個村成為寧波市環境整治村,道士橋村獲得縣級環境整治村。[3]
特產美食
紅陽獼猴桃
2007年,茶院鄉與四川一個紅陽獼猴桃基地達成合作協議,從該基地引入13000株紅陽獼猴桃苗木,作為該鄉升龍村百畝紅陽獼猴桃基地的首批苗種。紅陽獼猴桃營養豐富、口感清新,有"水果之王,王中精品"的美譽,而且豐產性能好、耐貯藏,是一種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水果品種。升龍村2007年上半年邀請相關農業專家,對當地的氣候、土壤是否適應種植紅陽獼猴桃進行科學論證後,在當地龍尾巴自然村南面山、荔枝坑自然村日頭山整理出了100餘畝山地,擬打造百畝紅陽獼猴桃基地。
番薯面
茶院鄉銅嶺腳村生產番薯面已有100多年歷史,為了進一步打響品牌,提高知名度,2007年該風味獨特的番薯面已經註冊了"寧友"牌商標,該村有20多戶村民從事番薯面的生產加工,年產值近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