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苓桂術甘湯

來自 網易網的圖片

苓桂術甘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功效。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水腫、梅尼埃病、神經官能症等屬水飲停於中焦者。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苓桂術甘湯 [1]

出自 《金匱要略》

藥物組成 茯苓 桂枝 白朮 甘草炙

功效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

用法 水煎服

基本信息

組成

茯苓四兩(12g) 桂枝去皮三兩(9g) 白朮二兩(6g)甘草炙二兩(6g)

添加 添加

摺疊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

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主要用於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潰瘍病,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關節炎等疾病。

文獻出處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靈樞》謂心包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包,其病則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精於上也。茯苓淡滲,逐飲出下竅,因利而去,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輸水走皮毛,從汗而解,故以為臣。白朮燥濕,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滿。甘草補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趙良)

病症分析

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

方解介紹

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方中茯苓健脾滲淡利濕;桂枝溫陽降逆,並助茯苓氣化以行水;白朮健脾燥濕,使中焦健運,則水濕自除;炙甘草,健脾補中,調和諸藥。

制方原理

中焦陽氣不足,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於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停之徵。

方中立茯苓為君藥,是識透了茯苓的藥效特性。此藥是由千年古松之靈氣所結,有益脾助陽,淡滲利竅,除濕化痰,降濁生新之功。能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等經氣分,有浮升下降之力。入手太陰,補肺氣,清肺熱,養肺陰而化肺中濁痰;入手少陰,補心氣,溫心陽,育心陰,安心神,除驚悸,止心汗。又是去心下水飲的要藥。故入陽明胃腑,能溫暖脾胃,振奮升降機能,育養脾胃之陰液。其淡滲利濕之功,與甘溫化陽之力,能把胃脘部(即心下)的痰飲水邪化為溫暖水液,在脾氣升清,肺氣肅降,三焦氣化等作用下,下輸膀胱,經膀胱氣化,將胞中陳舊積垢和濕熱排出體外。此藥入肝腎,能溫補肝腎之陽氣,又能助元陽化腎中陰水以滋肝木。此藥與杜仲相伍是補肝腎的妙藥 。方中立桂枝為臣藥。因桂枝的甘溫化陽之力,能升能降,能陰能陽的雙向作用,及溫陽化氣,溫通血脈,調和氣血等功效,在方中起主導作用。桂枝又是太陽經去寒解表的主藥,它深入太陽經,開發腠理,去除表邪,振奮陽氣,使經脈溫順調和。太陽經的溫通,對督脈有振奮作用,因足太陽經行於督脈之旁,督脈又為陽經之主。而五臟六腑在後背各開出的俞穴,都立於督脈兩側,故督脈經氣旺盛,能溫通十二背俞,十二背俞各自向其臟腑傳導溫和之陽氣,這對茯苓、白朮、甘草運化痰飲濕邪,健補脾胃都非常有力。所以茯苓、白朮離開桂枝的辛甘溫熱之力和能升能降,能陰能陽的雙向作用,則力顯單薄而不足;合入桂枝,則力如蛟龍入海。桂枝和茯苓雖都具升降功能和甘溫之性,但茯苓不論多用還是少用,其浮降甘溫之力遠不如桂枝,其淡滲利水降濁之力則遠遠超出桂枝。而桂枝少用能升,中用能降,重用入腎補元陽和命門之火,誤用則多煩多燥。用之得當,外能解肌去寒,內能化氣調和陰陽。是開腠理,調和營衛,溫陽化氣,溫通血脈,溫補脾胃的妙藥。 白朮為方中臣藥,借其苦能燥濕,甘溫能溫補脾胃,又能溫通中州血脈,運化痰飲水濕,此藥具土德最厚,能與金、木、水、火四髒交媾。與涼潤藥相伍,能補潤肺臟,與升散藥相伍,能補肝氣,同鎮靜安神藥相伍,能安心神,養心氣,與滋陰藥相伍,則補益腎中精血。故是生養金、木、水、火的妙藥。 甘草在方中為使藥,以其甘緩之力制茯苓淡滲不過,以其清瀉之力,緩桂枝的辛溫之熱,以升浮施降之功,緩解白朮的壅滯之性。故使者,外交也。經其使達,三藥溫順平和,共盡相生相益去病康體之職。所以選甘草為使是明識也。因此藥是眾藥使主,又能協調諸藥,解百藥毒。四味藥配伍,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