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蒼炎(羽生結弦)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了羽生結弦從年幼滑冰到青少年組,到成年組,關於成長,關於每一次大賽的心路歷程。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遭遇了前所未見的巨大天災,在地震發生的當時,羽生結弦正在距離震央不遠處的仙台進行訓練,足下踩著冰鞋奔馳出冰場的他,成為了廣大受災戶的一員。面對殘破的家鄉與半毀的練習場地,他一度質疑是否要繼續運動生涯,然而想到自己的努力或許能夠帶給其他人勇氣,即便必須流浪於各地、輾轉地爭取練習場地,羽生仍然堅持了下去並在隔季的賽場上,成為日本年輕的世界錦標賽奪牌者,甚至在3年後成為了奧運冠軍。 羽生在當中將一一分享自己從4歲開始接觸滑冰到17歲時在國際嶄露頭角為止的滑冰經歷、崇拜的選手、將來的夢想、在震災時當下的心境等等內容,讓讀者能夠了解這位仍持續在創下歷史的、年輕選手的奮鬥軌跡。

作者簡介

羽生結弦:1994年12月7日生於日本仙台市。

2014年獲得索契冬奧會金牌,成為亞洲首位男子單人滑冠軍。

2014年、2017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男單冠軍。

2013—2016年賽季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四連冠。

2012—2015年賽季,全日本花樣滑冰錦標賽四連冠。

2018年蟬聯平昌冬奧會冠軍,66年以來第一位蟬聯冬奧會男單冠軍的花樣滑冰選手。

2020年獲得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男單比賽冠軍,成為男單史上,實現奧運會、世錦賽、大獎賽總決賽、四大洲賽全滿貫第一人。2020年,榮獲國際滑聯2019-2020賽季MVS。

19次打破世界紀錄,短節目112.72分、自由滑223.20分、總成績330.43分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原文摘錄

「但是算起來已經有十天沒有滑冰,一下子連跳躍都做不出來了。首先感覺肌肉量變少了,大腿內側總覺得不太對勁兒。仔細一看,肌肉全沒了!從那之後大概一個月,基本上又回來了,但還不夠!最瘦的時候,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三左右粗。我這個人一不練習,馬上就瘦下來了。大概退役之後,會瘦成一根棍子吧(笑)。總之,如果是剛恢復訓練時的肌肉,也能勉強完成三周半跳吧,但四周跳是絕不可能的。「那以後一段時間,我一直被地震的記憶困擾着。我一直是一個很注重『意象』的人,做跳躍的時候也很重視意象訓練。狀態好的時候,我可以在做跳躍動作的時候,腦中浮現出跳躍瞬間姿態的3D影像,然後我就知道『啊,這裡有點兒不對,得稍微調整一下』。狀態尤其好的時候,甚至可以看到360度的全視角影像。正因為我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所以地震瞬間的畫面也全都看得清清楚楚,記得清清楚楚。雖然那時候我只是一直緊緊抓住巧,但不知道為什麼,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地震後不久的一段時間,只要一閉上眼,那時的畫面一下子就會浮現在腦海中…… 「地震的視覺衝擊感太強,加上一直有做意象訓練的習慣,大概產生了協同效應吧。那樣的記憶實在讓人痛苦,以至於我不敢閉眼。在避難所的時候也只是一直看着天花板。睡着了又會在夢裡夢到,最開始的三天幾乎成了我的夢魘。今天說了這麼多,也許今晚……不會不會,現在已經沒事了(笑)。但那場地震,真的很可怕。」

書評

2022年1月,冬奧會臨近。一次在社交網站上無意看到羽生結弦這個名字。只是覺得名字很好聽,就搜着看了一些他的視頻,沒想到直接入坑。

我曾經在現場看過花滑表演,普通的比賽,並不精彩,我對這項運動的一點認知僅在於,看到運動員長長的滑行,蓄勢待發的表情,就知道要有精彩的旋轉了。

但看了羽生結弦的表演後,我才真正意識到,男子花滑也可以這樣的美。它是在體育技巧之上的存在,藝術性和欣賞性極強。看他的表演,我既驚訝於他高超的旋轉能力,又沉醉於舞蹈的美妙之中,音樂、力量、美感的融合,真是絕佳的感受。

之後我看了關於他的書《蒼炎》。本以為是自傳,但其實就是他的訪談錄,多次採訪的合集而已,但從中不難看出他的想法和個性。

給我的感覺,他是一個自驅力很強,表現欲旺盛,好勝,不服輸,甚至有點執拗的人,但同時又非常謙遜,內忍,坦誠和純良。所以他鋒芒,卻不令人生厭,敏感卻不脆弱,韌性十足。

種種矛盾的個性集中在他的身上,讓他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我認為他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日本人,有極端的道德準則,生活常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中。

這和他一次大地震的經歷緊密相關,因為地震,他強烈地感受到幻滅和絕望,也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也是他在奧運會兩連冠之後,選擇不再衝擊「三連冠」,而是為夢想的「4A」動作努力的原因。——人生苦短,挑戰自己的人生極限,不留遺憾。

拋開精神層面的追求,回到現實中,他是一個合格的公眾人物。在意於對粉絲的影響,他對自己的言行尤為注意。但他沒有刻意包裝人設,而是選擇將負能量隱藏,多展示自己陽光、耍寶、積極向上的一面。這也是讓眾多擁躉者心疼與憐愛的點。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對自己的覺知和反省。失敗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分析差在哪裡,如何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好,絕不因此沉淪;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平衡自我和肩負的使命,決定走向何方。

冬奧的4A最終沒有被認定成功,他接受採訪時說「真的不甘心,為什麼努力得不到回報,我真的很努力了。」

四年前,他可以功成身退,但他沒有;四年後,他可以衝擊更高的榮譽和獎盃,但他也沒有。

也許對他自己來說,沒有做成完美的4A是終生憾事。但對大眾來說,他的努力,帶給我們的精神衝擊,不屈的力量,種下的對美好的嚮往,也不失為他的一種回報。

和谷愛凌不同,他的故事似乎總有種悲愴的成分。希望他以後能卸下重負和使命,更多地享受生活,享受藝術,享受生命,因為他絕對值得。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