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艾葉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艾葉養生保健作用與方法

目錄

【養生保健作用】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脾經、腎經、肝經,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止崩漏帶,理氣止血,逐塞安胎,解毒殺蟲。

艾葉可抗菌、抗毒、平喘、鎮咳、祛痰、止血、抗凝、抗過敏、解熱、鎮靜、護肝利膽、降壓。艾枕對風寒引起的頭痛、防感冒、頸椎病、面神經麻痹等有作用;艾墊可預防腳氣、足癬等;艾袋丹田氣冷、臍腹冷痛、小腹隱痛、月經不調、關節酸痛均有很好的療效。

(1)艾枕:取細軟熟艾1千克,用布包紮做成艾枕。用艾枕代替日常睡枕,對風寒濕引起的頭痛頭重有較好的療效,長期使用對預防和治療卒中、感冒、頸椎病、面神經麻痹等病也有作用。例如有位42歲的女同志張某,患頭風病反覆發作8年余,時輕時重,或隱痛或重痛,部位不定,多為滿頭痛,尤其是氣候變化時往往頭痛加重,雖經多種方法治療,未見好轉,臨床未查出其他頭痛的原因,只診斷為神經性頭痛。經介紹,自製一個艾枕,停用其他一切藥物,半個月後頭痛明顯減輕,經隨訪2年,療效鞏固。

(2)艾袋:取0.5千克細軟熟艾,用布縫成一個15厘米×;25厘米的艾袋。

中老年人丹田氣冷、臍腹冷痛者,或婦女小腹綿綿隱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者,將艾袋兜其臍腹,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寒濕引起的腰痛、「凍肩」和各種寒性關節酸的治療作用;寒濕引起的腰痛、「凍肩」和各種寒性關係酸痛者,將艾葉袋扎其患處,也頗有療效。筆者曾治一李姓男患者,臍腹隱隱作痛半年余,氣候變化或受寒冷常使疼痛加劇,用熱敷治療可緩解疼痛,查體未見明顯陽性體徵,後囑其自製艾袋1個兜其疼痛部位,3天後疼痛減輕,10天後疼痛消失。

(3)艾墊:將細軟熟艾製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艾墊。將艾墊墊在鞋內,能治療和預防寒濕腳氣、足癬、凍瘡等。例如,一位32歲的吳某,兩足趾間劇癢,皮膚糜爛,反覆發作4年,每年春夏季節為甚,外用癬藥水治療可以好轉,但很快又復發,表面有白色腐敗的表皮附着,去掉腐敗的表皮後露出紅色的潮濕面。病屬足癬,囑自製兩雙艾墊,每3天交換,墊在鞋內,並將墊過的艾墊曬乾或烘乾換用,1周後症狀減輕,又配合外擦癬藥水,半月後痊癒,兩年後隨訪未發。艾葉可用來灸不同的穴位,作用如下:

①足三里。理脾胃,調中氣,通經絡,和氣血。灸足三里在日本是一個民間的常識。

②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補脾助運,益肝腎,調經血,聰耳明目,固齒堅骨,安神益精。

③命門。培元補腎,固精止滯。

④神闕。溫元陽,健脾胃。

⑤氣海、關元。調氣益元,培腎固本,補益固陽。

【養生配方推薦】

(1)艾葉炭25克,側柏炭25克,地榆5克。醋煎,每日2次。或艾葉炭15克,雞蛋3個,加水3碗煮蛋熟,去殼再煮湯剩1碗止。蛋與湯並食之。重者早晚各1次,輕者1次。用於治療崩漏。

(2)艾葉炭5克為末。用米湯送服,每日2次。用於治療血崩。

(3)艾葉水煎服。每天服4次,每次400毫升。可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治療細菌性痢疾。

(4)艾條點燃放於床頭熏10分鐘。治療頑固性呃逆。

(5)用新鮮艾葉搽拭局部數次,可使尋常疣自行脫落。

【保健注意】

艾葉常用量5~15克。 [1]

【功效作用】

1、艾草治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則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乾薑同煎。

2、艾草有平喘的作用:降低呼吸中樞的興奮性,使呼吸運動趨於安靜而呈現鎮咳和平喘的作用。

3、艾草有止血涼血的作用:含有大量膠質,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效。

4、艾草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艾草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

5、艾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

6、艾草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周時)300克,白朮、蒼朮各150克(俱米泔水浸,曬乾炒),當歸身(酒炒)100克,砂仁50克。共為末,每早服15克,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7、艾草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後方》)

8、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

9、艾草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10、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11、艾草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25克,乾薑5克。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12、艾草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13、艾草能調經:緩解痛經,或是經期腰痛。

14、艾草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咽喉部有良好的濕潤和物理治療作用,有利於局部炎症治癒,並能解除局部癢感,從而阻斷咳嗽反射。

15、艾草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100克,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16、艾草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草10克,辣蓼10克,車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17、艾草有養肝的功效:富含維生素,保護肝細胞和防止毒素對肝細胞的損害。

18、艾草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聖濟總錄》香艾丸)

19、艾草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20、艾草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21、艾草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50克,蒲黃、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2、艾草葉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20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50克(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23、艾草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4、艾草治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

25、艾草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

26、艾草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10克。(《衛生易簡方》)

27、艾草用於產後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於臍部。

28、艾草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29、艾草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30、艾草能消炎止痛:舒緩疼痛,減少疼痛感。

31、艾草治盜汗不止:熟艾10克,白茯神15克,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32、艾草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33、艾草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驗方》)

【食用方法】

1母雞艾草湯

做法:老母雞一隻、艾草15克。

做法:將老母雞洗淨,切塊,同艾草一起煮湯,分2--3次食用。月經期連服2--3劑。

功效:補氣攝血,健脾寧心;

主治:體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心悸怔仲,失眼多夢,少腹冷痛等。

2艾草雞蛋湯

材料:艾草50克、雞蛋2個、白糖適量

製法:將艾葉加水適量煮湯,打入雞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功效:溫腎安胎。

主治:習慣性流產。

用法:每日晚睡前服。

3枸杞艾草粥

材料:大米75克、枸杞25克、艾草、鹽或蜂蜜各適量。

製法:

1)、大米洗淨,在清水中浸泡2小時。

2)、枸杞洗淨,在溫水中泡軟,撈出備用;艾草洗淨,切碎。

3)、大米加水燒開,加入枸杞、艾草用小火熬成粥,調入鹽或蜂蜜目口可。

4艾草阿膠粥

材料:阿膠20克、干艾草10克、紅糖1大匙。

做法:

1)、干艾草先以3碗清水煎煮20分鐘,倒出藥汁。

2)、將阿膠搗碎,加入藥汁中煮至完全溶解(邊煮邊攪),加紅糖拌勻。

用法:月經期間經量過多時服用。每日2次。如果胃不好的人,阿膠少放或不放。

功效: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適用於痛經、小腹冷痛的調理。

5生薑桂技艾草雞蛋

材料:生薑15克、桂技10克、艾味10克、雞蛋2個、紅糖適量。

做法:上述用料除紅糖外,全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同煮,煮至蛋熟後,將蛋及藥渣撈出留汁,蛋剝去殼後,與紅糖一起放上述藥汁中,再煮10分鐘即可。

用法:吃蛋飲湯,每天一次。

功效:有溫經散寒、暖宮止痛之功效。

主治:經期冒雨、受寒、貪食生冷、寒凝胞宮,經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痛經者。表現為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量少、經色紫暗有塊、或畏寒身痛者。

【用藥禁忌】

陰虛血熱者慎服艾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