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航海史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目錄

名詞解釋

人類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了航海活動。可以作為證明的是:中國大陸在新石器時代創造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器物已在中國澎湖島的良文港和台灣島的高雄、台中、台南等地發現;代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百越新石器的特型器物「有段石錛」(Stepped Adze),在浙、閩、粵各省屢有出土,而且在中國台灣島、菲律賓、大洋洲島嶼,甚至遠到南美洲如厄瓜多爾等地都有發現。

早期航海活動

漢代學者王充所著的《論衡》記述周成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越裳是古南海國名,倭人是指古代的日本人。雖非正史記載,但也反映了西周時海上航行已是經常事了。

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駕舟從希臘當時的殖民地馬西利亞(今法國馬賽)出發,沿伊比利亞半島和今法蘭西海岸,再沿大不列顛島的東岸向北探索航行到達粵克尼群島,並由此折向東到達易北河口。這是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距離航行。在此之前,地中海內的航行活動,已相當頻繁,並且有海戰。公元前490年發生的歷史上有名的希波戰爭中,希臘就曾以數百艘長約130英尺、三層槳座的戰艦抵抗波斯艦隊。

那個時代的航海人員,不論東方的,或是西方的,都只能掌握初級的引航技術,即只憑對地形、水勢的辨認以計遠近,觀測日月星辰以判別方向。

戰國末期,中國的海上交通頗有發展,沿海地區設置了一系列港口,沿海島嶼與大陸間的聯繫日益增進,對鄰國如朝鮮、日本、越南等的海上交通逐漸增多。

秦始皇重視航海,統一全國後,曾五次巡視各地,包括渤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在芝罘刻立石碑。他最後一次巡視是從鎮江附近乘船出海,揚帆北上,再次到達芝罘。秦朝有幾次較大規模的航海活動,徐福東渡日本,就是其中的一次。

從沿岸航行到遠洋航海 漢代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繁榮強盛的朝代,航運有較大發展。漢代不但開拓了廣泛的沿海航行,而且向遠洋發展,遠達印度半島的南部和錫蘭(今斯里蘭卡);並以此為中介,使得當時世界上兩大帝國──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連結起來,構成一條貫通歐、非、亞的海上航線。唐代為了擴大海外貿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附近。賈耽《廣州通夷海道》曾對這條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所經過的港口、轉向點以及航行所需時間等等作了詳細記載。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為三大洲人民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作出貢獻。

漢唐兩代的沿海航行,可以設想是根據山形水勢來引航。這種引航方法,在航海學上稱為地文航海或引航術。而當船舶航行在長期見不到陸岸的大海洋時,就採用天文航海技術來引航了。

《漢書·藝文志》的「天文類」中有「海中占驗」存目136卷。雖只有卷目而無內容,但仍不難判明是當時的天文導航著作。如《海中二十八宿國分》有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也有二十八卷,合共五十六卷,當即是天文導航的定位部分。中國古代天文學把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星空區,稱為二十八宿,並按列宿劃分它們所對應的地面區域。《漢書》所載的占驗,不過是以二十八宿來劃分它們所對應的海上區域而已。航海有了這樣的「海中占驗」的卷冊,就不難據以判定船舶所在的地域和指導航行的方向了。但是並不能認為漢代已能在海上精確地測定船位。因為,在海上觀測天體確定船位,有許多基本條件必須具備,諸如必須有天體位置的資料,觀測天體的器物,準確的時計等等,而這些條件在當時幾乎不可能具備。不過有了這種按星宿劃分對應地面區域,至少可使海上船舶不至於迷航。

指南針應用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宋代在遠洋航線方面沒有什麼擴展,但在航海技術方面卻有劃時代的創新。指南針在船上的應用,是航海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指南針是中國發明創造的,把指南針應用到船上也是從中國開始的。最早的記載是宋宣和年間朱彧的《萍洲可談》和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航海使用指南針,不僅解決了惡劣天氣下的海上求向問題,而且為儀器導航開闢了道路,人類從此才真正擺脫了海岸的羈絆而馳騁在更加廣闊的海洋上。而航海技術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指南針的改善和發展,創造出更適用於航海的磁羅經,也稱磁羅盤(見羅經)。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說「風雨晦冥時,唯憑針盤而行」,針盤就是磁羅經。在12世紀船用磁羅經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後,歐洲海員也開始使用。船上通用的磁羅經,則是經過19世紀末英國科學家開爾文改進的海軍型磁羅經。

北宋科學家沈括髮現地磁對指南針的影響。他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地磁有偏角,這一科學結論指出地點不同偏角的大小也不同。這一發現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的同一發現早4個世紀。不過地磁偏角的量值,則是1580年W.巴勒測得的,為 11°25′E。1724年G.格雷厄姆根據觀測的結果,提出電磁偏角逐年在變化。

羅經自差也是中國最早提出來的。約在1652年前後,方以智《物理小識》提到鐵器對磁針的干擾和海船不宜用鐵釘的原因,因為「海咸爛鐵,且妨磁也」。在西方,自差則是在18世紀才發現的。1724年前後,英國人J.史密斯發現木箱的鐵釘會影響羅針的指向。1801~1802年,英國船長M.弗林德斯發現利用一根垂直軟鐵放在羅經前面,可以部分修正羅經自差;所以磁羅經的前面有一銅質垂直圓筒,內貯放筒形軟鐵。1839~1855年,英國皇家天文學家G.B.艾里提出,在羅經前後、左右和上下排列磁棒,可把羅經自差消除到最小程度。

助航設施的設立 在古代地中海沿岸就建有助航設施。公元前660年,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地方築起燈塔,可能這就是燈塔的始祖。約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北部亞歷山大港建造的燈塔,高逾200英尺,為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英國在1732年開始在泰晤士河口設置一艘小船,於橫桁上懸燈一盞,指引行船,這是第一艘燈船。美國在獨立戰爭前的1767年在特拉華河布設浮標,後在1820年換用圓柱形浮標。同年,在東部切薩皮克灣設置第一艘燈船。1850年,美國國會規定了水路標誌的顏色和編號制度。19世紀末,鈴聲、汽笛、燈光浮標相繼問世。1910年,在紐約安布路斯水道設置了用高壓電石氣的發光浮標,效果很好。

中國元朝海運漕糧,沿海岸航行,航道上有許多淺灘、暗礁,往往發生船沉人亡的慘劇。至大四年(1311年),海道府根據常熟州船戶蘇顯臣等建議,在長江口西暗沙嘴設置了航標船,船上樹立標旗,指引糧船進出。延祐元年至四年(1314~1317年),又在江陰的夏港、需溝等九處設置標旗;在龍山廟前,高築土堆,四周砌壘石塊,土堆上白天高懸布幡,夜間懸燈點火,指引糧船航行。這些航標的設置,對保障航行安全特別是沿海岸航行的安全起了有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