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返回與遙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航天返回與遙感》是由由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零八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學術性雙月刊物。
《航天返回與遙感》在508所第一任所長王希季(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1]及「兩彈一星」專家)倡導下,於1980年正式創刊,原名《運載火箭技術》。
據2018年3月《航天返回與遙感》編輯部官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編輯委員會擁有顧問27人,編委89人,編輯4人,編務1人。
據2018年3月中國知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共出版文獻1776篇、總下載252514次、總被引8172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986、(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28。
目錄
辦刊歷史
1979年,《運載火箭技術》創刊。
1993年,更名為《航天返回與遙感》。
2000年8月,國家科學技術部和新聞出版署批准《航天返回與遙感》為國內外公開發行期刊。
2010年,由季刊變更為雙月刊。
2011年,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
報道內容
《航天返回與遙感》主要報導中國航天返回領域和空間遙感技術領域的有關航天返回與再入技術、降落傘技術、空間遙感技術、航天新材料新工藝及其應用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文章形式主要為科技論文和綜述性文章。
讀者對象
《航天返回與遙感》讀者主要集中在從事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領域的科研人員[2]、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高校師生及航天愛好者等。
主要欄目
《航天返回與遙感》設有遙感器設計技術、國際航天動態、返回與再入技術、遙感數據處理與應用技術、數據處理與應用技術、相機技術、影像處理及應用、月球探測技術、綜述、圖像處理與應用技術、火星探測、衛星及相機技術、專家特邀稿件、第一顆返回衛星成功40周年、其它、專家特邀報告專家特約稿等欄目。
編委成員
據2018年3月《航天返回與遙感》編輯部官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編輯委員會擁有顧問27人,編委89人,編輯4人,編務1人。
顧問:方家熊、方志勇、高、平、龔惠興、龔知本、姜文漢、蔣興偉、金國藩、李德仁、潘君驊、戚發軔、蘇君紅、童慶禧、王任享、王希季、嚴俊、楊保華、楊軍、葉培建、尤政、岳濤、張立同、張履謙、張鍾華、周立偉、周壽桓、莊松林。
編輯:王麗霞、夏淑密、劉穎、龐冰。
編務:王春偉
編委:蔡京輝、曹東晶、曹海翊、陳國良、陳瑞明、陳世平、陳衛標、戴一帆、范斌、范一大、方洪賓、方賢德、房豐洲、伏瑞敏、傅丹膺、高樹義、戈嗣誠、葛玉君、龔翔、郭世亮、何紅艷、何明一、何世禹、賀衛亮、胡新奇、胡永力、黃巧林、黃偉、姜志國、李博、李明、李春林、李世其、李、濤、李一凡、連華東、劉偉偉、龍小祥、陸道中、馬駿、滿益雲、倪國強、倪茂林、彭昆雅、彭治雨、喬延利、榮、偉、沈為民、盛磊、石光明、蘇炳君、孫世君、孫兆偉、譚惠豐、唐伯昶、唐新明、滕海山、童明波、王懷義、王橋、王森、王世濤、王偉志、王文魁、王新義、沃西源、夏剛、夏英偉、肖正航、徐彭梅、徐鵬、徐之海、薛曉鵬、閆鋒、嚴明、楊秉新、楊軍、余莉、余濤、喻松林、張淳民、張過、張紅英、張洪華、周春平、周峰、周國清、周勝利、朱西安。
據2018年3月中國知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共出版文獻1776篇。
收錄情況
據2018年3月中國知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被Pж(AJ)文摘雜誌(俄)(2014)、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18年3月中國知網顯示,《航天返回與遙感》總下載252514次、總被引8172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986、(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728。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貫徹科教興國方針、發揚學術民主氣氛、交流航天器返回技術和航天遙感技術領域的學術成果,實現專業技術的創新,促進跨學科技術領域的合作,以促進航天返回與遙感兩個領域技術發展人才的成長。
現任領導
主編:王小勇
執行主編:陳曉麗
副主編:毛建傑、馬文坡、吳世通
編輯部主任:陳艷霞
編委會主任:陳虎
編委會副主任:范斌、王小勇、陳曉麗(常務)
視頻
航天返回與遙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中國科學院院士? ,搜狐,2019-08-01
- ↑ 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搜狐,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