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舞毒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舞毒蛾 學名:Lymantria dispar 類屬:鱗翅目毒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雄異型,雄體長18-20mm,翅展45-47mm,暗褐色。頭黃褐色,觸角羽狀褐色,干背側灰白色。前翅外緣色深呈帶狀,餘部微帶灰白,翅面上有4-5條深褐色波狀橫線;中室中央有l黑褐圓斑,中室端橫脈上有4黑褐「<」形斑紋,外緣脈間有7-8個黑點。後翅色較淡,外緣色較濃成帶狀,橫脈紋色暗。雌體長25-28mm,翅展70-75mm,污白微黃色。觸角黑色短羽狀,前翅上的橫線與斑紋同雄相似,為暗褐色;後翅近外緣有1條褐色波狀橫線;外緣脈間有7個暗褐色點。腹部肥大7i末端密生黃褐色鱗毛。 卵 圓形或卵圓形,直徑0.9-1.3mm,初黃褐漸變灰褐色。 幼蟲 體長50-70mm,頭黃褐色,正面有「八」字形黑紋;胴部背面灰黑色,背線黃褐,腹面帶暗紅色,胸、腹足暗紅色。各體節各有6個毛瘤橫列,背面中央的1對色艷,第l-5節者藍灰色,第6-11節者紫紅色,上生棕黑色短毛。各節兩側的毛瘤上生黃白與黑色長毛l束,以前胸兩側的毛瘤長大,上生黑色長毛束。第6、7腹節背中央各有1紅色柱狀毒腺亦稱翻縮腺。 蛹 長19-24mm,初紅褐後變黑褐色,原幼蟲毛瘤處生有黃色短毛叢。[1]

發生規律

年生1代,以卵塊在樹體上、石塊、梯田壁等處越冬。寄主發芽時開始孵化,初齡幼蟲日間多群棲,夜間取食,受驚擾吐絲下垂借風力傳播,故稱鞦韆毛蟲。2齡後分散取食,日間棲息在樹權、皮縫或樹下土石縫中,傍晚成群上樹取食。幼蟲期50-60天,6月中下旬開始陸續老熟爬到隱蔽處結薄繭化蛹,蛹期10-15天。7月成蟲大量羽化。 成蟲有趨光性,雄蛾白天飛舞於冠上枝葉間,雌體大、笨重,很少飛行。常在化蛹處附近產卵,在樹上多產於枝幹的陰面,卵400-500粒成塊,形狀不規則,上覆雌蛾腹末的黃褐色鱗毛,每雌產卵1-2塊,約400-1200粒。已知天敵近200種,常見的有舞毒娥黑瘤姬蜂喜馬拉亞聚瘤姬蜂脊腿匙宗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梳脛飾腹寄蠅毛蟲追寄蠅隔離狹頰寄蠅等。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東北、內蒙古、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四川、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貴州、台灣。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營造混交林,加強撫育,注意修剪老枝殘枝,減少蟲害;利用幼蟲白天下樹潛伏習性在樹幹基部堆磚石瓦塊,誘集2齡後幼蟲,白天捕殺。 (2)根據成蟲趨光性可設置黑光燈誘殺。 (3)保護與利用天敵。 (4)藥劑防治。 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