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孟維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里告戒我們,要「致虛極,守靜篤」。[1]

紅塵滾滾,熙熙攘攘而紛紛擾擾,我們很容易被瑣事、俗事、功利事、黑白事填滿,而處於氣浮心躁的狀態。所以,我們常常希望能夠清理自己,把自己清空,甚至清至歸零。這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

莊子也說,「虛室生白」。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才能進來新的陽光。

「虛了」就是「空了」,「虛極」就是空的乾淨;我們就跳出了「實」的框框,用「空了」的心去觀察「實」的世界,去裝新的「實」。

虛」之後而能「靜」,靜則生慧。「靜」是「停止」,「靜篤」就是寂然不動。我們的人生和生活基本上都處在「動」的狀態,處在庸庸碌碌之中。

當我們就從「動」跳出,跳到「靜篤」時,我們就跳到了「動」的界外,就像我們從河裡跳到岸上,靜靜地站在河邊看流動的水。我們守着「靜篤」看世界,將看到另外一個讓我們清心的世界。

「致虛極,守靜篤」,致的是「道」,守的是自然。

「致虛者,天之道也」。像天空那樣,虛之大,大得可以裝下許許多多的實。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無「虛」,則沒有「實」。「致虛」而清空,就可以裝許多「實」。

像我們做事,清空舊事,再做新事,會做得更好;像我們上小學時,一張紙上有了痕跡,我們就用橡皮擦,擦得越乾淨,越能寫出新的漂亮的字,畫出新的漂亮的畫。

「守靜者,地之道也」。地之道是自然之道,自然而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一書里,反覆強調「自然」,並認為人的心性在初生時是天生拙樸的,是「靜」的,是「自然」的。只是受後天種種欲望的干擾,受世間種種名利的誘惑,變得「躁動」,浮躁不安。因而人們需要捨棄內在的私慾,拋開外界的干擾而「守靜篤」,以復歸人之自然的原性。

宇宙本來就是由「虛」而至「實」,或許有一天會反回到「虛」;萬物都是由靜而生,在自然中按自然規律而「動」,最後老死,而歸於「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就是由虛而實,由靜到動,再復歸於虛,復歸於靜的循環往復;人何嘗不也是如此,靜靜地在母親的腹中孕育,出生後在人世間折騰,最後安靜地離開世界,歸於靜。

人性的本原,也是虛空與安靜的,只是在滾滾紅塵中,塞進了許多「實在」的欲望,為欲望聞風而動。所以,老子叫我們把欲望「虛」掉,把心靜下來,復歸人之初性,用原始「虛」的心做「實」的事,反而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我們是「虛」了心性,而不是「虛」了欲望。欲望也是人們生存、生活的動力,人在人世上追求、拼搏也是人之本態。不要緊,老子告訴我們,「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地去追求,去拼搏,去做事,是符合「萬物並作」,循環往復的。從這個層面理解,當我們遇到「心外之念」,「份外之福」,「酬外之財」,「能外之功」時,應該抱以「虛」和「靜」的態度,「致虛極,守靜篤」,不貪念,不伸手,無欲無求。這樣,我們也是復歸於「自然而然」,復歸於人之本性,初心。

「致虛極」是致於「道」,「道用其虛,用之無窮」。

酒壺茶壺都有一個「虛」的大肚子,就是有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虛」,但因為有了這個「虛」,才可以裝進酒和水這個「實」,「虛」用於「實」,則用之無窮。「一盅可飲千瓶酒,飲盡百川仍是壺」。

天地萬物,皆在道中。大道之用,無窮無盡。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而能量無限,用之無窮。

所以,我們要常常、時時「致虛極,守靜篤」。[2]

目錄

作者簡介

孟維,澳大利亞華人作家,發表有長篇小說《藍的天空藍的海》,詩《歲月》、《憑欄集》,散文《人生》等,專論《走進美學》系列,《中國文化簡史》系列,《中西方文化比較》系列,《閒翻「紅樓夢」》系列,《中華文明的起源》系列等六十餘萬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