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臭氧損耗和過剩

  臭氧損耗和過剩

臭氧損耗和過剩是指臭氧含量偏移正常範圍的兩種描述。由於人為及其他的影響因素使臭氧的含量低於正常範圍的下限叫做臭氧損耗;而由於某種干擾因素的存在導致臭氧含量高於正常範圍的上限叫做臭氧過剩。

目錄

簡介

臭氧(O₃)又稱為超氧,是氧氣(O₂)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臭氧是地球大氣中一種微量氣體,它是由於大氣中氧分子受太陽輻射分解成氧原子後,氧原子又與周圍的氧分子結合而形成的,含有3個氧原子。大氣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於大氣層的上部或平流層,離地面有10~50千米,這才是需要人類保護的大氣臭氧層。還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對阻擋紫外線有一定作用。但是,一些專家發現地面附近大氣中的臭氧濃度有快速增高的趨勢,就令人感到不妙了。雖然臭氧在平流層起到了保護人類與環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對流層濃度增加,則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臭氧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對肺功能也有影響,較高濃度的臭氧對植物也是有害的。從臭氧的性質來看,它既可助人又會害人,它既是上天賜與人類的一把保護傘,有時又像是一劑猛烈的毒藥。對於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類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保護臭氧層,人們已達成共識並做了許多工作。但是,對於臭氧層的負面作用,人們雖然已有認識,但迄今為止除了進行大氣監測和空氣污染預報外,還沒有真正切實可行的方法加以解決。

評價

臭氧層空洞:1913年,法國物理學家法布里發現,在低層(20千米高度以下)大氣由於缺少氧原子,生成臭氧的機會就少;在20到27千米的高度時,由於太陽輻射增強,氧分子在紫外線輻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氧原子增加,導致氧原子和氧分子結合而成臭氧的機會增多,使這一層形成臭氧含量最大值,即臭氧層臭氧層能吸收大部分波長短的射線(如吸收波長短於0.29微米的紫外線),使大氣溫度升高,並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傷害,因此被稱為「地球上生物的保護傘」。但氯氣和氟化物促使臭氧分解為氧 ,破壞了臭氧保護層,南極出現的臭氧層空洞就是這種原因造成的,臭氧層空洞日益成為人類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最嚴重的時候,臭氧空洞的面積曾一度有3個澳大利亞那麼大。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吞噬」臭氧的罪魁禍首原來是大氣層中的氯氟烴——一種含有氯、氟、碳三種元素的有機化合物(俗稱「氟里昂」)。[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