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腺毛陰行

中文名稱:腺毛陰行

拉丁學名:Siphonostegia laeta S. Moore

界屬:植物界、陰行草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科:合瓣花亞綱、鼻花亞科

目科:管狀花目、玄參科

族種:鼻花族、腺毛陰行草種

腺毛陰行草,Siphonostegia laeta S. Moore,玄參科陰行草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湖南、安徽、廣東。

別名:腺毛陰行茸;土茵陳;腺毛茵陳;光葉陰行草;劉寄奴;光亮陰行草;腺脈陰行草;[1]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直立,高約30-60厘米,可達70厘米,干時稍變為黑色,全體密被腺毛。根系淺,主根常短縮或不發達,由根頸部及主根上發出多數側根,纖細,木質,長約5厘米,直徑約1-1.5毫米,有的偶達3毫米,散生多數鬚根。莖常單條,基部木質化,不分枝,常在中部以上分枝,枝對生,3 5對,較細長柔弱,約以45°角叉分,端常向一側偏彎,均為圓筒形,中空,上部具明顯的稜角,密被褐色細腺毛,節間短,長約1.5-2厘米。

葉對生,基出者與下部者多早枯,中下部以上稠密,膜質,具短柄,長約6-10毫米,扁平,密被腺毛,葉片下延成翅;葉片三角狀長卵形,長約15-25毫米,寬約8-15毫米,兩面密被細腺毛,中肋在背面微凸,不十分明顯,緣亞掌狀3深裂,裂片不等,中裂片較大,菱狀長卵形,羽狀半裂至羽狀淺裂,裂片向前漸淺,每邊3-6枚,小裂片卵形,頂端微鈍,無鋸齒。側裂斜三角狀卵形,僅外側羽狀半裂,裂片2-3枚,卵形,無鋸齒。

花序總狀,生於莖枝頂端,但有時伸展到植物的中部以下,較稀疏;花成對,苞片葉狀,與萼等長或較短,菱狀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端漸尖,稍稍羽裂或近於全緣,密被細腺毛;花無梗或具僅長2-3毫米的梗;小苞一對。長卵形,長約3-5毫米;萼管狀鐘形,管長約10-15毫米,10條主脈細,僅微微凸起,遠較處於其間的萼管不褶迭的膜質部分為狹,沿脈密被腺毛,萼齒5枚,綠色草質,長約6-10毫米,約為萼管長的1/2-2/3,披針形,全緣;花冠黃色,有時盔背部微帶紫色,長約23-27毫米,外面密被混雜的長腺及長毛,內面被短毛。花管長約15-17毫米,伸直,細長,上部略膨大,稍伸出於萼管外,盔略作鐮狀彎曲,前緣下部稍膨撇,額部回形,前方斜下成一截形之端,其下角有一對小齒微微伸出,背部無長毛,下唇約與盔等長,頂端3裂,裂片近於相等,寬三角狀卵形,端急尖,具多細胞長緣毛,中裂稍凸出,褶襞稍隆起,但絕不成囊狀。密被多細胞長柔毛;雄蕊2 強,着生於花管的中上部,前方的一對較短,着生的部位也較高,兩對花絲皆密被短柔毛,花葯2室,長橢圓形,背着,藥室縱裂,開裂後常彎成新月形;子房長卵圓形,長約2-3毫米,柱頭頭狀,頂端微凹,稍伸出於盔外。

蒴果黑褐色,包於宿萼內,卵狀長橢圓形,長約12-13毫米,直徑約3.5毫米,端稍有一短突尖;種子多數,長約1-1.5毫米,黃褐色,長卵圓形,種皮疏鬆透明,其一側有龍骨狀狹翅一條,頂端向外捲曲,此外尚有較短而細的5條,其上均有細密的網紋,在各翅之間更有橫紋約10-20條構成網眼。花期7-9月;果期9-10月。[2]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220-500米的草叢或灌木林中較陰濕的地方。[3]

產地分布

產自我國江西九江,分布於湖南、安徽、廣東(陰那山),福建(崇安)[4]

主要價值

藥物利用。具破血通經、斂瘡、消腫、利濕等功效。用於閉經症瘕、產後瘀血、跌打損傷、金瘡、出血、燒燙傷、癰腫。民間用於黃疸。[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