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能量守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能量守恆是中國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化,亦稱 華夏文化[1]、 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2]

名詞解釋

能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是自然界普遍的基本定律之一。一般表述為: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也可以表述為:一個系統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於傳入或者傳出該系統的能量的多少。總能量為系統的機械能、內能(熱能)及除機械能和內能以外的任何形式能量的總和。如果一個系統處於孤立環境,即不可能有能量或質量傳入或傳出系統。對於此情形,能量守恆定律表述為:「孤立系統的總能量保持不變。」 能量守恆定律發現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在5個國家、由各種不同職業的10餘位科學家從不同側面各自獨立發現的。其中邁爾、焦耳、亥姆霍茲是主要貢獻者。是自然科學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科學地闡明了運動不滅的觀點。

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按照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分類,能量可分為機械能、化學能、內能(熱能)、電能、輻射能、核能。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通過物理效應或化學反應而相互轉化。各種場也具有能量。

能量的英文「energy」一字源於希臘語:ἐνέργεια,該字首次出現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中。伽利略時代已出現了「能量」的思想,但還沒有「能」這一術語。能量概念出自於17世紀萊布尼茨的「活力」想法,定義於一個物體質量和其速度的平方的乘積,相當於今天的動能的兩倍。為了解釋因摩擦而令速度減緩的現象,萊布尼茨的理論認為熱能是由物體內的組成物質隨機運動所構成,即物體分子的內能,而這種想法和牛頓一致,雖然這種觀念過了一個世紀後才被普遍接受。

能量(Energy)這個詞是T.楊於1807年在倫敦國王學院講自然哲學時引入的,針對當時的「活力」或「上升力」的觀點,提出用「能量」這個詞表述,並和物體所作的功相聯繫,但未引起重視,人們仍認為不同的運動中蘊藏着不同的力。1831年法國學者科里奧利又引進了力做功的概念,並且在「活力」前加了1/2係數,稱為動能,通過積分給出了功與動能的聯繫。1853年出現了「勢能」,1856年出現了「動能」這些術語。直到能量守恆定律被確認後 ,人們才認識到能量概念的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