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胡鳴盛
圖片來自36O

胡鳴盛 胡鳴盛(1886~1971),別名胡文玉。文史學家,教育家。其研究範圍廣泛,涉及詩詞、音韻、歷史、典籍、哲學理論、醫學、農業、軍事諸方面。湖北應城(今歸湖北省孝感市管轄)城關人。

目錄

基本內容

人物生平

進應城縣立高等小學堂。因成績特別優異,經校方特許提前畢業,免試進入德安府中學堂

1911年8月,他在父親及大哥的支持下,赴武漢考入江漢大學,先攻讀歷史,後改學法律,視野逐漸開闊,求學之志愈堅。1913年7月(當時江漢大學已停辦),邀約同學劉博平(即劉賾)等進京報考北京大學,以優異成績進入北大文科(相當於文學院)中國哲學門(相當於哲學系,只設中國哲學,無西洋哲學)第一班專修哲學。其時,恰逢章太炎在京舉辦「國學講習會」,便師承章氏,研習經學、史學及諸子百家。1918年7月畢業,獲北大文學學士學位,旋即受聘於北大國學研究所,協助整理明、清兩朝檔案,同時兼任國史編纂處湖北省名譽徵集員。1921年,改任北京醫科專門學校教授。是年5月,參加北京八所國立高等學校教職員聯席會議,並出任秘書。在秘書長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從事進步活動。

1927年4月28日,共產黨人李大釗被奉系軍閥殺害。胡鳴盛憤然棄職返回應城,被推選為縣民大會副主席兼總工會秘書。後出任縣教育局長,對縣立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有諸多的改進,如不准體罰學生,勸導教師上課不要死板着面孔,對學生要善於啟發和引導。他還利用職務之便,盡力擁護共產黨員和革命者,遂為地方頑固勢力所不容。不久辭職,再赴北平從事學術活動。

1929年8月,胡鳴盛應聘於國立北平圖書館,為該館編纂委員會委員,兼寫經組組長。寫經組在胡鳴盛主持下,重編敦煌遺書目錄,名為《敦煌石室寫經詳目》及《石室寫經詳目續編》。編輯過程中,專聘周叔迦先生幫助考證。至1935年上述兩部目錄已經基本草就,著錄敦煌遺書約萬件,惜因北平圖書館南遷,未能出版。1935年7月,胡鳴盛應邀赴青島出任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次年,仍返北平就任故宮博物院特詢委員會委員。「七七事變」後,離北平南下,擬取道武漢轉赴雲貴川。途經廣水時,火車遭日機轟炸,交通受阻,方輾轉返回應城。1938年10月,縣城淪陷,舉家遷居黃灘。身棲小樓,終年閉門不出。日寇欲利用其聲望,多次「邀請」出任要職,皆為其拒絕。 胡鳴盛在避居期間,堅持每天看書學習,研習書法,修訂古籍,寫了約20萬字的《唐詩選讀》。他堅持不讓孫子們上敵戰區的學校,免受奴化教育的毒害。為了不荒廢學業,他督促其子茂實輔導孩子們學國文、英文,其侄茂績輔導他們學習數學,自己也抽空指導他們讀《左傳》《呂氏春秋》、唐宋名家詩詞等。這樣使孫輩的兄妹三人在戰亂時期不僅沒有影響學業,而且都有所學,大有長進。抗戰勝利後,胡鳴盛一家從黃灘遷回城關寓住於設在馬坊街的縣立中學內,其子茂實擔任該校教員。1947年,他主持應城縣文獻徵集委員會的工作,搜集、整理成了5萬餘字的「應城抗戰史料」初稿,以具體翔實的史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應城的滔天罪行。

應城解放後,胡鳴盛被選為湖北省政協委員及湖北省各界代表會議特詢代表,駐會常委;後又當選為湖北省人大代表,應城縣人大代表。1955年,當選並出任應城縣副縣長,主管文教衛生工作,長達13年。在任期間,他十分重視和關心應城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常為學校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入學、升學、教育經費、師資培訓以及掃盲等問題,主動找縣長、縣委文教部門的同志商量,尋求解決辦法。1954年應城縣第一屆人代會上,他和王育之先生聯名建議在城關大南門內右側劃撥一塊空地,由政府撥款,將設在公園內的原中心小學遷出,新建一所小學。這個建議被大會通過,縣政府立即組織財力、物力、人力付諸實施。一年後,新的中心小學(即實驗小學)建成。他經常向學校的教師提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對縣裡每年至少集訓教師一次,以提高教師思想、教學水平的作法,極表贊同。1957年,學校重視勞動教育卻削弱了課堂教學,他為此找縣委文教部負責人提意見說:「勞動教育要搞,但學校應以教學為主,學生總得要讀書,不讀書就不叫學生」。 [1][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