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勝利日:四張直擊人心的抗戰照片,中國勝利來之不易

抗日救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勝利日:四張直擊人心的抗戰照片,中國勝利來之不易一、日軍占領北大營第七旅司令部

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從「九一八事變」的恥辱開始,而「九一八事變」里的血腥一幕,就是進攻北大營:1931年9月18日晚23時,日軍悍然向瀋陽城外東北軍第七旅駐守的北大營發起攻擊。可「不抵抗思想」上腦的國民政府「要員」們,卻還做着「和平夢」。第七旅旅長王以哲嚴令「對日軍不准開槍還擊」。參謀長榮臻更叫士兵們「 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挺着死!」[1]

如此荒唐命令下,所謂「日軍進攻北大營」,就成了一邊倒的屠戮:很多東北軍士兵真的躺在床上待命,然後被殺來的日軍用刺刀活活挑死。次日凌晨日軍占領北大營第七旅司令部,留下了這張令國人恥辱的照片,以及一系列不堪回首的記載:北大營里死屍遍地,卻沒幾個抵抗而死的,多是「逃跑未成而被殺死的」,到處全是扔掉的彈藥物資。肆意殺戮的日軍呢?僅僅傷亡25人(死亡2人)。

當然,這麼個「任人宰割」的夜晚,「北大營」也並非所有人都「挺着死」。第七旅六二零團團長王鐵漢就不吃這套,面對囂張的日軍,他憤然下令開火還擊,不但就此打響了十四年抗戰的第一槍,還硬是帶着部隊一路拼殺,從這個恥辱的夜裡突圍出來。

之後的十四年裡,王鐵漢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等重大戰役,是公認令日軍膽寒的戰將。1945年,戰功卓著的他也在浙江作為代表,參加了日軍的投降儀式。但即使這樣,多年後說起恥辱的「九一八之夜」。這位人如其名的「鐵漢」依然嚎啕痛哭:「日本進攻北大營時,我們兵力將近八千人,敵方僅有不到七百人,可我們竟然要放棄!正是這一放棄,日本人進了中國,十四年間殺了我們那麼多同胞!慘不慘?」

「下跪換不來和平」的真理,在這位鐵漢的哭聲里,警鐘長鳴!

二、被銷毀的毒氣車間

毒氣車間

來自網絡的圖片

日本瀨戶內海的大久野島,素來以風光秀麗聞名,今天還是互聯網上諸多「驢友」的「打卡地」。但在日本侵華的十四年裡,這座美麗小島,卻是日本的毒氣生產基地。照片上的這一幕,更是發生在1946年5月的大事:在駐日美軍的全程監督下,大久野島上所有的毒氣生產車間盡數銷毀,庫存的數千噸「毒瓦斯」全數沉入海底。島上的建築廠房也幾乎一把火燒光,以這看似「乾淨徹底」的方式,遮掩了日本罪惡的一頁。

而這一幕,也恰恰和中國息息相關:日本投放在中國戰場上的化學武器,幾乎都是在大久野島生產的。

在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戰時代上,「使用化學武器」幾乎是日本的常規操作。

從正面戰場上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南昌會戰」,到敵後戰場的「百團大戰」「五一大掃蕩」。日本都曾多次使用毒氣,瘋狂屠殺中國軍民。單是在武漢會戰里,日軍就向中國軍隊發射了四萬八千多枚毒氣彈。1940年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里,日軍使用毒氣的戰役也有二十多次。1942年「五一大掃蕩」里,日軍所過之處,更是對各村地道施放毒氣,每次都導致數百婦孺死亡……

而且千萬不要認為,日本這段罪惡的歷史,會隨着大久野島「乾淨徹底」的清理而抹過去。曾在這裡「工作」的日本工人,二戰後也大量染病,肺癌等重病的發病率更是奇高。以1981年日本媒體的統計,在大久野島工作過的五千多日本工人,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患上呼吸系統重症。而那沉在海底的「毒瓦斯」,至今仍讓全球多少環保人士憂慮不已。

而中國,至今依然是日本毒氣戰的最大受害過。日本戰敗後,大批毒氣彈藥留在中國,以上世紀末的統計,總數都在百萬發以上。從上世紀中葉至今,許多中國民眾依然遭到日本留下的「毒氣彈」傷害,留下了終生折磨的痛苦,中國的吉林、河北、山西等省,都是重災區。

何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這罪惡的毒氣彈,就是永遠的見證!

三、柳溝鐵廠燜火爐

燜火爐

來自網絡的圖片

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等敵後武裝,最大的困難就是「武器差」。以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周士第日記里的回憶,120師全師只有4092支槍械和117把刺刀,連人手一桿槍都遠遠做不到。而且槍械試樣雜亂,機關槍火炮等重武器更少得可憐。以侵華日軍的回憶說,好些八路軍拿的竟然是棍棒和鋤頭,就算有槍也是「一些爛槍」。好些淪陷區的老百姓,都「對他們能否抗戰深表懷疑」。

比起「神劇」里那些「無限火力輸出」的給力場景,真實的敵後抗戰,就是在這「缺槍炮」的困境裡咬牙苦戰的。

那缺槍炮怎麼辦?靠繳獲?更重要的來源卻是「自己造」。就是在這殘酷的戰鬥力,八路軍新四軍的兵工廠壯大起來,這些被稱為「流動工作團」的兵工廠,常年一邊打仗一邊造槍,還要在敵人的掃蕩下四處轉移,全部的家當經常就馱在驢背上。但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裡,這些「草台班子」般的兵工廠,也成功實現了重要突破:燜火爐技術。一如圖片裡那樣。

這個場景,看上去非常土,但放在敵後戰場上,意義卻無比重大:抗戰的最初幾年,為什麼八路軍的敵後兵工廠,只能生產一些「邊區造手榴彈」等武器?因為製造槍炮彈藥的鋼材原料,當時的八路軍簡直稀缺。經過了反覆試驗後,八路軍終於開發出了「燜火爐」技術:白口鐵的炮彈毛坯,通過「燜火爐」加熱,就可得到製造彈藥急需的原材料。

有了如此突破,外加1943年左右,八路軍自製炸藥的技術也更成熟。「流動工作團」的軍工產業,也終於突破了關鍵一步:抗戰最後兩年裡,八路軍的大量槍炮都可自制,僅炮彈的產量,每月就增加到三萬多發。充足的炮彈生產,也支持着前線的抗戰隊伍,面對窮途陌路的日軍,一次次打出復仇的鐵拳。

這關鍵突破背後,更有多少軍工人員的犧牲。一次次戰火里的軍工實驗,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每一次都幾乎在和死神賽跑。比如火藥技師焦逢春,他的兩個叔叔與妻兒,都犧牲在爆炸事故里,他自己也多次死裡逃生。前線戰士們用的每一支「八一式馬步槍」,打出的每一發炮彈,都是後方多少軍工人員,以生命的代價換來。照片上坐在燜火爐上的,是一個個也許不曾上過前線,卻同樣偉大的抗戰英雄

四、十萬宜昌軍民送別張自忠將軍

1940年5月16日,棗宜會戰戰場上,陷入日軍重圍的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這位曾在喜峰口上演「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傳奇的鐵漢,盧溝橋事變後卻背上了「漢奸」的污名。全面抗戰後他南征北戰,是連日軍都敬重的「活關公」。棗宜會戰戰場上,他以集團軍司令的身份,本可安然在後方指揮,卻毅然率部下渡河截擊日軍,最終面對優勢敵人,壯烈殉國於湖北南瓜店十里長山……

送別張自忠將軍

來自網絡的圖片

而對這樣的結局,他其實也早有心理準備,早在這場大戰一年之前,張自忠回重慶面見老上級馮玉祥時,就對馮玉祥說「「我不管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我總要拚命地干一場,做一個榜樣給人看!」第二天清晨送別時,張自忠更是突然雙膝下跪,對馮玉祥連磕了幾個頭:「我這一生是先生培植了我,我活着要一心一意地為國盡忠,像個人,像個軍人,不辜負你培植我這一生;我死了也 要像個鬼,像個忠魂」。他,早已準備殉國了。

這樣一位置生死於度外的鐵漢,就連兇殘的日軍也敬重不已,恭恭敬敬為他立墓。為了搶回張將軍的屍骨,中國軍隊也冒死夜襲陳家集。5月27日,當張自忠的靈柩運到武昌時,宜昌十多萬雲集江邊,為這位英雄送行。而這一天,距離宜昌淪陷,其實也只有15天了……

那時的抗戰,其實就如張自忠將軍生前所說,就是「槍不如人,炮不如人」。哪怕屍山血海,哪怕總司令都拼到殉國。退卻淪陷都是常見的事。但是十萬宜昌軍民為張將軍送行的一幕,卻足以解答好多人的疑問:為什麼中國,依然堅持了下來?

因為,在那一場衛國戰爭里,無論南北,無論派系,無論身份,如張自忠將軍一樣,願意「拚命干一場」的中國人,願意「像個忠魂」的中國人,太多太多。有名如張自忠,無名如一個個普通的士兵百姓,都是以那樣大無畏的精神,面對這場民族命運的戰爭,不惜付出生命。我們今天可以安心的在回憶,在緬懷,正是因為付出了太多太多。

以這個意義說,這張照片裡的中國人,還有那個年代,多少照片外的中國人,都是英雄![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