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腫瘤遺傳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腫瘤遺傳學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腫瘤遺傳學(cancer genetics)是遺傳學和腫瘤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着重研究惡性腫瘤(癌症)的發生與遺傳和環境間的關係的學科。

腫瘤遺傳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內容:①惡性腫瘤易患性的遺傳背景。②遺傳物質的變化或遺傳信息表達的異常同惡性腫瘤發生的關係。③以遺傳學的方法分析環境中導致惡性腫瘤發生的因素。腫瘤遺傳學的研究不僅可以為腫瘤的發生提供理論基礎,也可以為惡性腫瘤的診斷和防治提供線索。

簡史

1866年,法國外科醫生皮埃爾·保爾·布羅卡報道了他妻子家系中的24名女性成員中有1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他癌症患者多人,這種癌症在一個家系中的聚集現象可以一直延續幾個世代。此後的一系列癌家族的報道引起了人們對惡性腫瘤的遺傳背景的注意。

1960年,美國醫學家P·C·諾埃爾和D·A·亨格福德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細胞中發現費城1號染色體(Ph1染色體),這種標記染色體的發現啟發人們用細胞遺傳學的方法探尋惡性腫瘤和染色體畸變的關係。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生化遺傳學家A·G·克努森提出了惡性腫瘤發生的兩次突變假說,認為惡性腫瘤必須經過兩次突變才能形成。在此基礎上,1976年H·L·林奇系統地總結了前人的研究結果並發表了《腫瘤遺傳學》專著。

20世紀80年代初,遺傳工程和哺乳動物細胞體外轉化技術的應用,導致細胞癌基因的發現及其功能的逐漸闡明,使腫瘤遺傳學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研究方法

系譜調查

癌家族的系譜調查較難進行。最著名的是G家族的調查資料,從1895年發現這個家族高發腺癌(子宮和結腸腺癌),到1913年才首次報告了這個家系,經過80多年共五次系譜調查,直到1976年這一家族幾個支系已延續了七個世代共842個成員,從調查結果中得到了腺癌在這個家族中的遺傳規律和特徵。在此期間也相繼報道了其他癌家族。

雙生兒法

雙生兒腫瘤發病情況的研究對識別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在腫瘤病因中的作用有重要意義。但進行這一研究也有一定困難,因為雙生兒在人群中為數不多,而雙生兒患癌者更少,但是雙生兒法的研究可以提供寶貴的資料。例如77對患白血病的雙生兒中,單合子雙生兒(MZ)患病的一致率很高,而胃癌和乳腺癌的發病一致率在單合子雙生兒(MZ)和雙合子雙生兒(DZ)之間卻無統計學上的差異。雙生兒法在腫瘤遺傳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於:①可以利用單合子雙生兒發生腫瘤的一致性來判斷遺傳因素在各種腫瘤中的重要性;②可以利用雙生兒腫瘤發生的不一致性來判斷環境因素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

流行病學調查

不同腫瘤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環境的流行病學調查是腫瘤遺傳學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例如白種人中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病率遠較黃種人高;日本人患松果體瘤比其他民族高11~12倍;黑人很少患睾丸癌、黑色素瘤和皮膚癌,但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比白人高;中國人鼻咽癌的發病率遠較世界上其他民族為高,特別是廣東籍漢族人。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可以用來繪製各種腫瘤的地理分布圖,為腫瘤遺傳學的研究提供背景資料,其中移民的腫瘤發病率調查可以提供腫瘤的發生與遺傳和環境關係的可靠依據。

細胞遺傳學方法

染色體畸變是惡性腫瘤細胞的重要細胞遺傳學特徵,除常見的超二倍體、亞二倍體、多倍體等染色體數目改變外,還可見到各種類型的染色體結構異常。有些結構異常的染色體可以作為某種腫瘤的特徵性染色體,這種染色體稱為標記染色體,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Ph1染色體、視網膜細胞瘤的13q-染色體、Burkitt淋巴瘤的14q+染色體和Wilm瘤的11q-染色體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腫瘤細胞染色體核型的統計分析和染色體的消長來觀察腫瘤細胞系的演變。

免疫學方法

人類組織相溶性抗原(HLAt)和腫瘤的相關性常被應用於腫瘤遺傳學的研究。例如鼻咽癌是一種與HLA抗原密切相關的腫瘤,A2-Bw46單倍型的個體患鼻咽癌的危險性大;All的個體患鼻咽癌的危險性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