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院老屋(孔凡忠)

​​ 老院老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老院老屋》中國當代作家孔凡忠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老院老屋

說起我家老院老屋,還真有一些故事可講。

上個世紀的1969年收麥前後,正是處在十年「文革」特殊時期,那時我在豐縣文教局教研室工作,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被打亂,我不願參加無意義的所謂兩派大辯論,便回到老家參加本生產隊義務勞動。幹活期間同生產隊長劉尊榮閒談,說到自己家中兩個兒子漸漸長大成人,現在住宅只有兩分,出門還得走鄰居宅基地,很需要再增加一處住宅方能安頓開。劉尊榮是我童年時要好玩伴,他是個熱心人,很願意幫助解決這個困難。他主動提出將村頭自己的兩分自留地調劑給我家用,還動員了挨邊其他三戶人家,又換了四分自留地,這樣就成了一處理想的住宅。當時,我在縣城上班,父母親及妻子玉俠在家勞,七八月間建成腰牆全瓦三間堂屋,兩間草蓋南屋,周邊築了土牆院落,於當年深秋全家人(父母、妻和四子女),高興地搬進了新居。父親那年59歲,結束了大半生曾幾次遷居、多年住又窄又矮土牆草房,侷促不堪的住房歷史,其喜悅心情可想而知。

1979年農村實行宅田合一,我兩兒應攤兩份住宅,父親又和生產隊商定,在靠本院西邊把所差宅基補齊調劑成了東西寬三十米,南北長四十米的長方形地塊擴充為住宅。當時,家庭經濟情況進一步好轉,在老堂屋西邊又建三間純磚瓦堂屋,感覺更為寬敞。1988年元月初,豐縣縣政府行政科分給我一套住房,便把父親(母親已辭世)和我妻玉俠接進縣城居住。我四個子女早已在豐縣城裡及外地安家落戶,至此,我家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的轉型。這樣苗城集老家的老院老屋也就成了全家人心繫家鄉記住鄉愁的地方。

2010年後,由於老院老屋年久失修,幾近倒塌,院內也是雜草叢生、物件堆放不整,這種狀況與承載了幾代人居住二十多年所建立的功勞相比顯得不那麼相稱。於是我與孩子們商定,將三間腰牆瓦蓋危房堂屋拆除重建,又擴建了三間東屋配房,其中一間作為過道,連同1979年建造的三間瓦房進行了維修,又把家裡牆院也進行了內外粉刷,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2020年秋季,清理了院內的雜物,砌了約200平方米的水泥地。2021年春天又在院裡南面空地上栽了二十餘棵銀杏樹,種植了月季花、郁美人等花草。當年秋季又新換了紅色帶有「魚躍龍門」字樣的大門,門兩側並置吉祥獸獅一對。院內西牆上增貼了一幅約六平方米見方以「富貴平安」為主題的瓷磚壁畫,寓意宜人宜居自然和諧,使這個歷經五十多年的農家老院,又增添了新的生機。

[1]

作者簡介

孔凡忠,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