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麗的桐廬(廖春波)

美麗的桐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美麗的桐廬》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美麗的桐廬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傳神之作,屈指可數。

我初識桐廬風光,便源自吳均與朱元思書》:「風煙俱進,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疎條交映,有時見日。」

朱(有的誤為「宋」)元思不太出名。吳均(或作筠),字叔庠,梁朝吳興故鄣(現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好學而有俊才,文章清拔有古氣,獲當時聞名的文學家沈約稱賞。可惜著書失傳,僅存的這篇述說行旅所見的信,寥寥一百四十餘字,卻把富春江到桐江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

難怪年輕時與漢光武帝劉秀同遊學的嚴光(字子陵,又名遵,會稽餘姚人)歸隱於此,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即今東台(西台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慷慨就義後,部下咨議參軍謝翱哭祭亡靈和歸葬處)。北宋右司諫范仲淹貶守睦州(今杭州市桐廬縣)期間,專為他在這裡修築釣台和祠堂,並寫《嚴先生祠堂記》贊曰:「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文章虛寫漢光武帝禮賢下士,氣量宏大,實寫嚴光鄙視權貴,氣節清高。無獨有偶,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也結廬隱居富陽廟山塢,緣於此地山水勾魂、仙蹤所引、心靈所向、丹青所需,創作曠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清初文學家、文論家鄭日奎(字次公,號靜庵,江西貴溪人)曾授禮部主事,與王士禎同為四川鄉試主考官,其文質樸剛勁,技巧翻空作奇。《古文觀止》(續)收錄他的兩篇佳作,其中之一為《游釣台記》。這是一篇頗為奇特的遊記。作者道經七里灘(即嚴陵瀨),雖沒有登釣台遊覽,但他寫目游、鼻游、舌游、神遊、夢遊、耳游,善於變化想象,景物生動如畫,精彩絕倫,引人入勝。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浙江富陽人)兩登桐君山,寫下兩篇遊記,以清雋灑脫的文筆浸潤富春山水情愫,為桐廬青山秀水增姿添彩。他在《釣台的春晝》里感嘆:「倘使我若能在這樣的地方結屋讀書,以養天年,那還要什麼的高官厚祿,還要什麼的浮名虛譽哩?」還背誦了一首兩三年前自己做成的歪詩,包括「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等名句。去雁盪之前夜所寫的《桐君山的再到》結尾,他又抒懷:「我還在痴想,想幾時去弄一筆整款來,把我的全家,我的破書和酒壺等都搬上這桐廬縣的東西鄉,或是桐君山,或是釣台山的附近去。」這兩段文字寫作間隔不過兩年,無不表達他對桐廬山水的鐘情和眷顧,有着濃郁的鄉土情懷。

當代的古建築學家、園林藝術家、散文家陳從周是浙江杭州人,祖籍紹興。1979年秋,他在短文《桐江行》中寫道:「富春江、桐江之美,在於平波卷舒,層巒疊翠,有層次,有曲折,其明秀雅潔,可以談得上無一點俗氣。」「桐江上游到嚴州府的境地,水淺了,灘寬了,故稱嚴灘。此時萬象空明,秋入三更,灘聲之美,幻入詩境。聲是動,境是靜,動靜交織出極神秘的山景水色。」「我們登上東西釣台,是兩座峭壁小峰,甚奇險,望雲山蒼蒼,江水茫茫,襟懷頓寬......我愛自然之美,亦愛人為的建築之美,兩者平分秋色,予人以不同的感受。」他從山水、園林、建築、時代等方面審美,讓人耳目一新,必將載入史冊。

桐廬素有「鍾靈毓秀之地、瀟灑文明之邦」的美譽,現擁中國最美縣城,堪稱國際花園城市,連桐鄉等地也慕名參觀學習。然而,如果缺乏豐厚的文化積澱,沒有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什,特別是吳均駢體文的首推,或許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不知何時才能揭開神秘的面紗。桐廬人,願你們在打造浙西地區第一經濟強縣時,守護好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