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織,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zhī,最早見於戰國文字 ,其本義為製作布帛,又可引申為編織、搜羅、 用染絲織成的絲織品和旗幟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織

注音; ㄓ、ㄓˋ

拼音; zhì zhī

部首; 糹

筆順編碼; 55125134

總筆畫; 8

統一碼; U+7EC7

結構; 左右結構

五筆; xkwy

倉頡; vmrc

鄭碼; zjo

四角; 26180

字級; 一級字、常用字

平水韻; 十三職 入聲

異體字; 織ॿ�綕ঀ�ঁ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糸,戠聲。"戠"之形體演變,參"戠"字條。"戠"簡化作"只"。"織"類推簡化作"織"。《說文》:"織,作布帛之總名也。"本義是製作布帛。

《詩·大雅·瞻印》:"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婦女沒有工作,停止養蠶織布)引申指編織。這些意義的"織"字讀為"zhī"。《玉篇·系部》:"織,織文錦綺之屬。"《禮記·玉藻》:"士不衣織。" (上不穿彩帛)這種意義的"織"字讀為"zhì"。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織

作布帛之緫名也。從糹戠聲。

說文解字注

作布帛之總名也。布者麻縷所成。帛者絲所成。作之皆謂之織。許此部別布於絲。自緝篆至絣篆二十六字皆言布也。而有不可分者、如織篆是也。經與緯相成曰織。古叚為識字。如詩之織文、微識也。從糹。戠聲。之弋切。一部。

摺疊康熙字典 zhī《廣韻》之翼切。《集韻》《韻會》質力切。並音職。《說文》:作布帛之總名。《小爾雅》:治絲曰織。織,繒也。《廣韻》:組織。《書·貢》:厥篚織文。傳:織文錦綺之屬。

zhì業又《廣韻》《集韻》《韻會》並職利切。音志。《正韻》支義切。音寘。《禮·玉藻》:士不衣織。注:織,染絲織之。士衣染繒也。

chì又《集韻》昌志切。音熾。幟或作纖。《詩·小雅》:織文鳥章。箋:織,微也。疏:幟與纖字雖異音實同也。《前漢·食貨志》:旗纖加其上。注:師古口:纖讀曰幟。《類篇》:或作紘。[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