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細胞核移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細胞核移植就是將供體細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後者不經過精子穿透等有性過程即無性繁殖即可被激活、分裂並發育成新個體,使得核供體的基因得到完全複製。以供體核的來源不同可分為胚細胞核移植與體細胞核移植兩種。[1]

細胞 核移植技術已有幾十年的歷史。1952年,Briggs 和King在 兩棲類動物中首次獲得核移植成功,使得 發育生物學上的幾個根本問題得到了解答。Gurdon用 非洲爪蟾的 上皮細胞等體細胞的核作移植,確立了已經分化的細胞核可以正常發育的事實。中國 胚胎學家 童第周先生等在魚類細胞核移植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他們在1976年前後首次獲得的 鯉鯽移核魚,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也為魚類育種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哺乳動物的細胞核移植也早已引起關注,因 哺乳類 受精卵極小,體外培養和細胞核移植技術難度大,因此直到1981年IIImensee和Hoppe才首次報道獲得成功。Mcgrath和Solter 在1983年發表了用核移植技術與 細胞融合相配合的方法,能將90%以上的移核卵培養到 胚泡期。經過胚胎移植,均可獲得一定比例的核移植小鼠。

細胞核移植,就是將一個細胞核用 顯微注射的方法放進另一個 細胞里去。前者為供體,可以是 胚胎的 幹細胞核,也可以是 體細胞的核。受體大多是動物的 卵子。因卵子的體積較大,操作容易,而且通過發育,可以把特徵表現出來,因此細胞核移植技術,主要是用來研究 胚胎髮育過程中,細胞核和 細胞質的功能,以及二者間的相互關係;探討有關遺傳,發育和 細胞分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2]

據美國 《新科學家》網站報道,日本科學家近日在實驗中通過「 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實現了對大齡婦女受損 卵子細胞的修復。他們計劃在未來的臨床應用中繼續嘗試這種技術以提高大齡婦女卵子細胞的成活率和 健康度,增加他們生育的成功率。對於許多大齡婦女來說,隨着年齡的增加,她們 懷孕的機率也越來越小。而且即使懷孕,她們腹中 胎兒發生畸形或病變的機率也很高,因此她們也被稱之為危險的 高齡產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她們卵子細胞的質量問題,可能是 細胞質出現異常或變形。科學家認為,如果能夠將她們卵子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到年輕 婦女健康的 細胞質中,通過「細胞核移植」技術實現對大齡婦女異常卵子細胞的修復,不僅僅可以提高卵子細胞的成活率,而且還可以排除多種 遺傳病所引發的各種隱患。在卵子的細胞質中,如果存在缺陷 線粒體的話,出生的 嬰兒將可能會患有某些遺傳病。    日本 北九州市聖母醫院科學家田中篤等人在實驗中正是通過這種「細胞核移植」技術實現二合一「混卵」的目標,讓大齡婦女異常 卵子細胞重新煥發活力。 1、他們從多位接受試管受孕的大齡婦女體內採集了31個卵子細胞,並將其中的細胞核提取出來。    2、再將這些細胞核注入到年輕婦女的卵子 細胞質中。這些捐獻卵子的年輕婦女年齡都在35歲以下,身體健康。從移植的結果看,共有25個「混卵」細胞可以存活。這25個「混卵」細胞與精子相結合後,其中有7個「混卵」細胞形成了初期的 胚胎,成功率為28%。此前未經修復的卵子細胞受精成功率僅為3%。    3、如果我們再能夠移植這些已經成形的胚胎的話,據田中篤介紹,他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將這些 胚胎移植到大齡婦女體內。

1、混 卵細胞來自兩個母親的體內,出生的 嬰兒事實上有三個父母親,這對於正常的倫理社會是一種挑戰。    2、有人認為,「混卵」細胞中的線粒體也來自兩個母 體細胞,出生的嬰兒生病機率可能會增加。對於這種質疑,田中篤駁斥了這種說法。恰恰相反,田中篤的方法正好可以減少遺傳病的隱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