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繁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繁縟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指詩文辭藻華麗、描寫詳盡(與「簡潔」相對)。西晉時期以陸機(261 — 303)為代表,在文學創作上出現了追求辭藻富麗、文思繁密的傾向。陸機的作品多用典故和對偶句,講求精雕細琢,文辭繁複華美,同時也有不夠清新流暢的弊病。至南朝齊梁時期,劉勰(465 ?— 520)《文心雕龍》把「繁縟」列為文章八種風格之一。

引例1

繁縟者,博喻釀采,煒燁枝派者也。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 (所謂繁縟,就是博用比喻,辭藻豐富,文采燦爛,如同樹木多枝、河流派分一樣。)

引例2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淒若繁弦。 (陸機《文賦》) (寫作有時是辭藻華美、文思交會,清新富麗,色彩絢爛。光彩耀目如同裝飾繁盛的錦繡,淒切流連如同繁複多變的弦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