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頭噪鶥
原圖鏈接

紅頭噪鶥[1](學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中型鳥類,全長約25cm。上體大部褐色,頭頂栗紅。上背及肩具黑色點班。飛羽及外側尾羽基部金黃色。眼先、耳羽、頦及喉黑色,耳羽具白色羽緣。胸、腹茶黃,胸部具半月形黑斑。脅部及尾下覆羽沾烏褐色。

該種和赤尾噪鶥較為相似,但赤尾噪眉飛羽和尾羽為鮮紅色,可明顯與之區別。

結小群活動,從一濃密覆蓋處滑翔至另一處。典型的藏隱於灌叢、林邊及竹林密叢。發幾種帶變音的響亮叫聲;哨音too-rit-a-reill回應、wroo-wro及變音;嘶嘶哨音,不停唧唧咯咯地叫;告警時發出顫鳴聲。

目錄

外形特徵

該種亞種分化較多[2],羽色變化較大。滇西亞種額至頭頂前部黑色,羽緣葡萄褐色或淡栗褐色、有時微沾灰色,頭頂後部至枕純棕紅色,眼先和臉頰黑色,眉紋沾灰;耳羽葡萄褐色或葡萄褐沾灰,呈葡萄褐色與灰色相雜狀。頸側、上背和肩各羽中央黑色、邊緣棕褐色,形成鱗狀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翅上大覆羽暗栗紅色。初級覆羽外翈黃綠色,內翈暗褐色。小翼羽與背同色,其餘兩翅表面概為亮黃綠色,外側初級飛羽外翈較淡。飛羽內翈黑褐色,尾暗灰橄欖黃色,外側尾羽基部金黃色。頦、喉黑色,下喉、胸淡棕褐色具近似圓形的黑斑;其餘下體橄欖褐色,腹較淺淡而沾棕。

虹膜銀灰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80~135克,♀65~90克;體長♂255~285毫米,♀254~270毫米;嘴峰♂21~24毫米,♀22~23毫米;翅♂100~108毫米,♀96~106毫米;尾♂115~132毫米,♀120~130毫米;跗蹠♂34~40毫米,♀35~39毫米(滇西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900~3000米的常綠闊葉林、竹林、溝谷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次生林等山地森林中。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或單獨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小群,有時亦見和黑頂噪鶥或白喉噪鶥混群。多在林下灌叢或竹叢間或是在灌木低枝間跳上跳下,或在灌叢間來往穿梭,有時亦在地面落葉層間或岩石苔蘚上覓食,很少棲於高的喬木上。性膽怯,善藏匿,稍有聲響,立刻藏匿於灌叢深處。活動時,不時發出低沉而連續的叫聲。

  • 遷徙:留鳥
  •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漿果、種子和草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灌木叢中,巢多置於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2米。巢呈淺杯狀,主要由苔蘚、根、草莖、草葉等材料構成,內墊細草莖和鬚根。每窩產卵2~3枚,偶爾4枚。卵藍綠色、被有少許黑色或深紫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7~30.6毫米×21~22毫米。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中國、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西部康定,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瀘水、騰衝、盈江、潞西、永德、龍川江與怒江間山脈、鎮康、耿馬、西南部西盟、滄源、瀾滄、南部綠春、新平,西藏南部聶拉木、錯那、通麥等地。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3年評估。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雖然該鳥在巴基斯坦已絕跡,但在其它產地仍屬常見物種(del Hoyo et al. 2007)。紅頭噪鶥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亦較稀少。

參考文獻

  1. 紅頭噪鶥. 每日頭條. 
  2. 紅頭噪鶥外型特徵.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