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景德鎮窯傳統名瓷)
粉彩瓷(景德鎮窯傳統名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
粉彩瓷是在高溫燒制的白瓷胎釉面上,施以玻璃白與傳統彩料,再低溫燒制的釉上彩瓷。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琺瑯彩和康熙五彩基礎上創燒了粉彩這一新品種,並且粉彩瓷器在康乾盛世中得到繁榮發展。[1]
目錄
粉彩瓷發展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百花圖葫蘆瓶 清乾隆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風格,粉彩紋飾多繪團花、團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壽)、過枝花卉、水仙靈芝、仕女、麻姑獻壽、嬰戲等。紋飾明顯疏朗、規整。如粉彩過枝桃蝠盤,從盤外壁開始繪桃枝葉及桃,通過盤口過到盤心接繪桃枝葉及蝙蝠,雍正時期一般繪8個桃,乾隆時多繪9個,有「雍八乾九」之說。雍正朝畫的蝙蝠翅膀頂端下彎有鈎,鈎中有一點,嘴上有毛(但不絕對)。仕女幼童人物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簡的山石樹木等背景,或留較多的空白。這時和康熙朝一樣,較多地使用「金紅彩」,精細之作還在紋飾上方用墨彩行書題相應的詩詞歌賦,並繪紅色迎首或壓角章,顯露出當時社會文人的儒雅之風。一般民窯多在碗、盤、爐、罐、盤口瓶、小瓶上繪粉彩紋飾。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乾隆粉彩瓷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比重較大的品種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裡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這一品種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大多是光緒朝仿的,層次不清,顏色暗談。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
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里綠底」極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雲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嘉慶、[[]]道光粉彩瓷
嘉慶朝彩瓷以粉彩為主流,陳設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兩件香罐、兩件花抓及一件香爐組成)和法器等都屬常見。嘉慶早期的粉彩還有乾隆朝的特點,比較精細,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軋道開光的。「百花不露地」相當精細,個別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軋道開光品種的不如乾隆時的精細規整,所繪紋飾有的也顯呆滯。嘉慶粉彩瓷常見紋飾有花卉、八寶、雲龍、羅漢、嬰戲、石榴等。器型有瓶、筆筒、洗、盤、碗、茶壺、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內壁和底部施豆瓣綠釉,壓鳳尾紋粉彩器則仍多見各種色地,如黃、紅、綠等。這一時期描金工藝的採用也較為普遍。
粉彩鳳穿花紋雙聯瓶 清 嘉慶
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壓鳳尾紋(即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五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徵着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彩瓷,除了白地粉彩器外,所見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往往和描金工藝結合。器物除瓶、罐及少量文房用具外,大量的是碗盤等日用器皿,圖案以荷花、癩瓜和嬰戲圖、清裝仕女以及各種花蝶蟲草為突出。亦常見「吉慶有餘」、「麻姑獻壽」、「太平有象」等吉祥題材,其中凡屬「慎德堂制」、「懈竹主人造」及「種德堂制」款的粉彩器,大多都比較精緻。
道光朝粉彩瓷類同於嘉慶朝,只是繪瓜蝶、草蟲紋飾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當於官窯器,其工藝較好,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尊、蓋碗等。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制瓷器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湧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大量的民國仿品仍舊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鑑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瑯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瑯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其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在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瑯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噪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體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絀。
基本介紹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乾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發展歷程
歷史沿革 早在清朝康熙後期,景德鎮的粉彩瓷就已問世,雍正時相當精緻,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畫的瓷器珍品,其領袖人物王琦,將一般的繪瓷方法應用於繪瓷板人物像,畫持精深,畫風新穎,被人們稱為「神技」。新中國成立後,粉彩瓷更有長足的發展,許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滿目。藝術瓷廠生產「福壽牌」粉彩瓷獲國家金獎。
歷史發展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種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音「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乾隆粉彩瓷
鹿頭尊是乾隆時常見品種。其口直,口以下漸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飾兩個鏤雕的夔鳳耳、蟠螭耳或鹿頭耳,因器型像倒過來的牛頭或鹿頭而得名。鹿頭尊多在白地上繪青山綠水、樹木,山水間及叢林裡有很多頭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頭,顏色鮮亮,層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這類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這一品種流傳下來的已經很少了,大多是光緒朝仿的,層次不清,顏色暗談。
乾隆朝除了白地繪粉彩外,還有色地粉彩或色地開光中繪粉彩等品種。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
另外,乾隆朝還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國。乾隆朝的「綠里綠底」極淺淡,迎光側看釉面有極細小的皺紋,像微風吹過平靜的湖面而形成的細波。綠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緊密,幾乎沒有爆釉現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見紋飾有山水、嬰戲、九桃、瓜蝶、百鹿、花鳥、仕女、百花(亦稱「百花不露地」)、八仙、雲蝠、福壽、纏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見的器型以外,新穎造型還有賁巴壺、交泰瓶、轉頸瓶。款識有青花、紅彩、金彩等種類。
嘉慶、道光粉彩瓷
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壓鳳尾紋(即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五是碗、盤之類器物的圖案以花卉、花果為多,特別突出的是過枝癩瓜的圖案,象徵着瓜瓞綿綿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粉彩瓷類同於嘉慶朝,只是繪瓜蝶、草蟲紋飾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當於官窯器,其工藝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尊、蓋碗等。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制瓷器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湧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舊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鑑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瑯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瑯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其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在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瑯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噪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體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絀。
技藝特點
粉彩瓷裝飾畫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藝術中的營養,採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採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鍊的寫意畫,還有誇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以及水彩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粉彩的繪製,一般要經過打圖,升圖,做圖,拍圖,畫線,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從打圖到拍圖,是一個用墨線起稿,進行創作構思,如繪瓷決定裝飾內容與形象構圖的階段。正式繪製時的定稿叫「升圖」,把描過濃墨的圖樣從瓷器上拍印下來叫「做圖」。接着把印有墨線的圖紙轉拍到要正式繪製的瓷胎上去即「拍圖」,這樣就可進行繪瓷。
粉彩的描繪,着色技法是比較複雜細緻的,一般如畫,彩,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畫筆,填筆,洗筆,彩筆,篤筆,赤金筆,金水筆,瑪瑙筆,扒筆等許多特製筆。
新粉彩瓷
採用不含鉛的釉顏料與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機細磨,製得水色顏料及油色顏料,用於瓷器釉面裝飾,經780℃~850℃燒成,獲得製品。它以釉替代傳統釉上彩鉛熔劑,消除了所有有毒物質,具有使用環保安全、色調豐富多彩的特點。適用於對藝術瓷、陳設瓷和日用瓷進行透明古彩、油彩、粉彩等多種類型的釉上裝飾。新粉彩瓷,包括下述兩種釉顏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配方A:氧化鈣7.5%、氧化鋅2.8%、氧化鋇2%、氧化鎂2.8%、石英30%、氧化鋁4.2%、氧化硼-硼砂50.7%;配方B:氧化鈣4.5%、氧化鋅3%、氧化鉀7.5%、石英30%、氧化鋁4.2%、礦化物硼酸50.8%;先分別將配方A中的氧化硼-硼砂和配方B中的礦化物硼酸焙燒後,分別與各自配方中的其它成份混勻,經細磨製得釉顏料A和釉顏料B;然後以上述釉顏料A或釉顏料B或者其混合物與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機細磨,製得水色顏料及油色顏料;最後在釉面上按設計圖案、起稿、拍圖畫線或拷貝絲印釉顏料線條、平塗厚水色底洗染或先洗染再罩填平塗水色工序裝飾,經780℃-850℃燒制而成。
區別鑑別
粉彩瓷和淺絳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一般沒有。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淺絳的突出感極弱。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脫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於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
相關區別
粉彩瓷和淺醬瓷區別
粉彩瓷和淺絳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
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一般沒有。
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
淺絳的突出感極弱。
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
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脫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
粉彩由於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