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章楶,出身官宦世家,是北宋著名將領、詩人,北宋名臣章惇的堂兄。章楶曾任湖北刑獄使、成都路轉運使、進階大中大夫等職,鞏固邊防、屢敗夏軍,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統軍,取得了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功勳顯赫。章楶著有著有《成都古今詩集》,於公元1102年去世,追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諡號「莊簡

章楶

目錄

人物生平

天聖五年(1027年),章楶( jié)生於官宦世家。祖頻,為侍御史,忤章獻太后旨黜官,宋仁宗欲用之而卒。章楶得到叔父章得象官蔭,任將作監主簿,調為孟州司戶參軍。章楶進京考試時,聽說他的父親章訪入獄,在河北魏縣對質,章楶放棄考試,趕赴魏縣辯冤。

治平二年(1065年),章楶進士及第,在禮部考試時名列第一,授知陳留縣,歷任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入朝任考功、吏部右司員外郎等職。

任將御夏

元佑六年(1091年),章楶以直龍圖閣出任環應路經略使,兼知慶州。朝廷急於罷兵,當即戒邊吏勿動,並將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寨割讓給西夏,使歸其永樂之人。夏得砦益驕。

章楶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應當逐漸占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處。如此,發動幾次攻勢,西夏必定趨於滅亡。章楶於是數遣輕兵出討,屢有斬獲,部族不敢寧居。章楶乘便出討,以致其師,夏果人圍環州。章楶先用間知之。

元佑七年(1092年),夏軍數十萬人進攻木波鎮,章楶率數萬宋軍迎擊,一方面命宋軍在木波鎮堅守,一面在洪德城埋伏一萬精兵,授之策曰:敵進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謂我怯,不復備我邊壘,乃銜枚由間道繞出其後,或伏山谷,伺間以擊其歸,又在水中置毒,另外安排宋軍駐紮肅遠寨,約定舉火為識,阻攔夏軍歸路。

夏軍攻不下木波鎮,開始撤軍,以鐵騎斷後。章楶命宋軍追蹤夏軍,梁太后經過洪德城時,伏兵衝擊,擊敗了夏軍,夏軍數萬鐵騎迎擊,宋軍死戰,夏軍大敗,人馬飲水,死傷不可勝計。相互踐踏,墜崖而死的夏兵不計其數,死者崖澗皆滿,梁太后幾乎逃脫不掉,章楶聲名大震,被任命為權戶部侍郎。

元佑八年(1093年),除知同州。

夏軍十萬入侵,章楶命折可適將兵六千潛入夏境,先得守峰卒姓名,假裝成首領行視,叫出守烽人,將其斬殺,使烽火不能傳遞,在尾丁磑大破夏軍。之後又敗夏軍於高嶺。章楶令都監張存統兵入韋州,攻安州川、霄柏川諸處,斬首千餘人。

夏軍在沒煙峽修築城砦,在韋州集結數萬兵力,準備進攻環慶。章楶命宋軍向韋州急攻。夏軍逃跑,宋軍撤退時夏軍跟蹤,宋軍設伏,夏兵大敗,首領被斬者二人,死士卒無算。宋軍修築定遠城,西夏集結軍隊準備進攻,章楶指揮宋軍將集結中的夏軍擊潰。

西夏進攻熙河、蘭岷、鄜延,朝廷命令平時用淺攻擾耕來困擾對方,若西夏舉兵深入就堅壁清野,使其無所掠獲。章楶則認為,淺攻擾耕,只能傷其皮膚;堅壁清野,則消極被動,苦了百姓,反為所困。他藉此提出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和戰術:

一、陝西六路互相配合,更迭環攻,加以集中兵力重點出擊,使之腹背受敵,應接不暇;

二、遇敵大舉進攻,則以弱兵誘敵,只管守御,再埋伏精銳,出奇兵擊其惰歸。這樣外伏強兵,才能堅壁清野固守於內,以逸待勞,操必勝之計。

元佑八年(1093年),宋軍進入夏境,西夏派兵控制神流堆,宋軍與夏軍交戰,擊敗了夏軍,攻取宥州,西夏鐵騎赴援,宋軍駐紮長城嶺,夏軍多次挑戰,宋軍都未應,等到夏軍疲憊,宋軍出兵奮擊,夏軍大敗。

紹聖(1094年-1098年)初年,章楶知應天府,加集賢殿修撰,知廣州,改任江、淮發運使。

征戰西北

紹聖三年(1096年),梁太后因為宋夏間的地界不定,多次大肆侵犯,章惇取消邊界劃分,命宋軍進討。夏崇宗李乾順見多次擾邊不利,率五十萬人親征,攻陷了金明寨。夏軍占據橫山,並河為寨,四出寇掠,秦、晉之路皆塞。並屯兵數萬於邊境上,宋軍出擊,大敗夏軍,攻取葭蘆。

九月,梁太后命右廂一帶首領遣使從間道至環慶路,詐言"願舉族歸漢"。章楶遣將鍾傳、折可適率兵援接,夏兵卒起,四圍合擊,力戰不勝,傳等全師退。

紹聖四年(1097年),夏軍進犯,宋軍乘虛攻破沒煙峽寨,斬首三千餘級。夏軍七萬攻綏德、六萬攻麟州,均為宋軍所敗。葭蘆城竣工,夏軍圍之六日,宋軍援軍到達,夏軍不能戰勝,退守長波川,宋軍入界,斬首兩千餘級。

宋哲宗諮詢對邊境形勢的良策,章楶提出在胡蘆河川築城堡,占據有利形勢迫近西夏。哲宗同意章楶的對策。章楶於是公開修築數十城,佯示怯弱,暗中率領四路兵馬出胡蘆河川,用二十天時間,在石門峽江口好水河南邊築起平夏城和靈平寨。剛興建時,夏軍進攻靈平寨。章楶以夏兵猖獗,議守涇原之靈平會,命鍾傳與部將苗履統眾城之,梁氏遣兵力爭。鍾傳將步騎二萬出不意造河梁濟師,作金城關,扼其險要,夏兵遂敗。夏軍十餘萬人進攻平夏城,左騏驥使姚雄率熙河卒七千赴援,夏兵據險不戰,乘高下瞰。一日得間,分頭暴集,人各攜草一束,鍬一具,填濠而過,掘城身。雄奮勇迎擊,流矢注肩,戰益厲。夏兵引卻,被斬三千餘級,俘擄數萬,城遂成,賜名平夏。宋軍與夏軍激戰時,章楶指揮宋軍進攻西夏,包圍洪州,擊敗西夏援軍嵬名濟,攻破洪州。接着修築環慶、鄜延、河東、熙河等城。西夏對此深感驚訝,卻不敢妄動,宋朝邊防得以鞏固。以後,各路宋軍仿效,在要害處築城五十餘所。朝廷計功,加章楶左朝議大夫、樞密院直學士。宋軍出兵討擊,大敗賀浪羅。

葫蘆河據西州形勝,章楶擬城之,以逼夏國。令總管王文振統熙河、秦鳳、環慶諸路兵,以折可適為副,陰具版築,築城於石門峽好水川之陰,控扼韋州、靈、夏諸隘。梁氏集傾國兵駐沒煙峽,設伏以待。可適兵先至,失道入伏中,死者千人。

同年八月,宋軍攻入西夏,擊敗夏守軍,包圍夏州,遼朝勸和。宋軍進攻夏州,與夏軍交戰,嵬名乞勒大敗,喪失萬計。章楶接連攻取了會州、鹽州、蘭州等地,在南牟會置西安州、葭蘆寨置晉寧軍,宋夏以沙漠為界,秦州成為內地,幅員一千餘里,首尾相連。從此西夏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元符元年(1098年),章楶提出天都畜牧耕稼膏腴之地,人力精良,產良馬,夏人得此則能為國,失此則於兵於食皆有妨闕。將來進築城寨,占據了當,夏人所有惟餘興靈,雖未滅亡,大勢已定。於是涇原進據天都,熙河進據會州,秦州遂為腹里,幅員殆千餘里,首尾相連,共進築城寨五十餘所,無不如意。河東、 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盡有橫山之地,西夏由是衰弱、惶怖。

章楶言:與鍾傳議,先進築三城寨,其本路有兩座守城器具,本路前後進築用過防守器具不少,今准聖旨,將來合於三處建築城寨,乞下陸師閔計置一千步城防守器具一座,前來靈平鎮差下卸;及下劉何、巴宜於諸路速行剗刷八百步防守器具,搬運前來。所有樓櫓,臣乞一面計置。詔令章楶才候修九羊谷了當,即將已計置到防守器具,遵依今月二十四日指揮,於沒煙前峽口進築。所有後石門、黙地掌更不得興工,如已興工,即速行寢罷。

庚申,涇原路經略使章楶言:歸順部落子都羅漫丁等稱,西賊點集大兵,已到沒煙峽口。慮旦暮入寇,難以枝梧,已牒環慶、秦鳳經略使依先降朝旨策應,乞更賜指揮。

准樞密院二月二十七日札子節文坐到聖旨指揮。臣勘會九羊谷已興工築八百步寨,非久可畢,其後石門、床地掌即未曾擇地興工。

自二月二十六日兵馬入蕃界後,踏逐得九羊谷,去平夏城約三十里,經歷後石門,側近野蠄川,正當西賊來路。若不築堡子,則過往軍民、耕樵之人,不免鈔掠殺戮之患。又床地掌之北,其名泥棚障,亦是要害道路。九羊谷去鎮羌寨約三十里,西面接生界,山川隱暗,皆是賊路。若不築堡子,不惟軍人百姓往來道路梗澀,兼縱招刺得弓箭手,無敢耕者,則是所築之城寨空費財用,所拓之地土徒有虛名而無實利,其間便有增添戍守、兵分力弱之慮。臣所以區區竊欲補全籬落,保聚人民,使荒土變為良田,戍守之兵資藉耕者,如此則國用可省,兵力可強,天都之地,已是吾土,敵雖倔強,彼將自斃。

前曾奏欲於後石門、床地掌建寨築堡,上件地名,並在生界,得之傳聞,即未曾委官踏逐,今來始見的實利害。考核地理,其後石門去野蠄川,床地掌去泥棚障,並皆密邇。臣既開拓疆土,而更切切於此者,所以為國家建固圉強兵之利,非作身謀。今准朝旨,罷修元奏堡壘。勘會天都山,乃在九羊谷西北,去鎮羌寨一百餘里,而床地掌、泥棚障實在西邊。鎮羌寨南至懷遠寨,更有木魚川,亦是賊路。縱便將來進築,直據天都,其九羊谷、鎮羌寨西面,亦須有關防,而野蠄川見是賊來之路。臣之管見,所謂緊切者,朝廷乃以為至閒慢。臣欲默默不言,則所築城寨,所拓土地,如前之所陳,欲紛紛辯論,則上拂朝廷指意,必取誅戮。然而身當閫外之寄,圖惟疆事,不為朝廷取信,尚何面目以見將佐士卒哉!繼此或有所為,欲望將佐稟從號令,遵守約束,亦已難矣!伏乞朝廷先罷臣職任,然後選委侍從或親信官按視體量。如臣言繆妄,乞賜重行貶黜,以戒將帥。臣見候進築九羊谷了當,分屯軍馬,起發往渭州聽候指揮次。

晚年生活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趙佶即位,章楶以年老的理由辭官,居住在河南。

之後,徽宗接見章楶,挽留並拜他同知樞密院事,讓章楶的兒子章縡在開封做官以便撫養章楶。過了幾年,章楶極力辭官,徽宗授其為資政殿學士、中太乙宮使,同意他致仕。

崇寧元年(1102年),章楶去世,徽宗悲傷懷戀。追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諡號"莊簡",撫恤助喪很優厚。 後改諡"莊敏"。

人物評價

鄒浩:具官某受知哲廟,擢付帥權,既生致夫酋豪,且廣恢於境土,屢形捷奏,數被褒嘉,眷宥密之須,才越班聯而登用蔽。 (《章楶同知樞密院制》)

范純仁:伏審進被寵榮超升,宥密內以謀修於七德,外將震疊於四夷,應率土之具瞻,喜大賢之登用,伏惟櫃密通議,機籌獨運,文武兼資,挺生杞梓之材,蔚為廊廟之器,果由省闥入踐樞庭,協贊治功久預裁於國論,發揮雄略,遂專決於兵謀,聖時方偃於干戈,寵任爰資於柱石。 (《賀樞密章通議》)

趙佶:章楶才兼文武,學富古今。赤心百為,白首一節。 (《章楶贈銀青光祿大夫制》)

黃震:在涇原四年,置州一、城砦九,夏不能復,軍紹勝。 (《古今紀要》)

脫脫:神宗奮英特之資,乘財力之富,銳然欲復河、湟,平靈、夏,而蔡挺、王韶、章楶輩起諸生,委褒衣,樹勛戎馬間。世非無材,顧上所趣尚磨厲奚如耳。觀挺之治兵,韶之策敵,楶之制勝,亦一時良將。 (《宋史》)[1]

宋濂:若莊簡公楶,建功涇原而夏童不敢東牧。 (《故章府君墓版文》)[2]

親屬成員

六世祖:章仔鈞,字仲舉,武寧郡開國伯,忠憲王,北宋年間,追封琅琊王。

高祖父:章仁徹,字性通,曾任建州節度推官,參知政事,尚書右僕射,觀文殿學士。

曾祖父:章文谷,字京山,狀元,曾任工部侍郎,北宋年間,贈太子太保。

祖父:章頻,字簡之,刑部郎中,侍御史,出使契丹期間去世,北宋年間,贈司徒。

叔父:章得象,字希文,官至宰相。

伯父:章詢,婺州司理參軍,尚書虞部員外郎。

父親:章訪,字思問,三班奉職,後贈資政殿學士、通議大夫、中太一宮使、太尉。

長弟:章棻,承直郎、清流縣令。

二弟:章柷。

三弟:章楈,贈右承事郎。

堂弟:章惇,字子厚,官至宰相。

侄子:章衡、章統、章絹、章紆、章祝。

兒子:章縡、章綜、章綡、章綰、章綖、章演、章縝,皆為蔡京傾覆。

孫子:章傑,擢龍圖閣直學士、知蘇州,張商英入相,始辨前獄,章楶之孫,俱列仕顯。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八十七》

參考資料

  1. 《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列傳第八十七》,國學導航,引用日期: 2019-02-03
  2. 《文憲集·卷二十四》,國學大師,引用日期: 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