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天的荷塘(苑廣闊)

秋天的荷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秋天的荷塘》中國當代作家苑廣闊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秋天的荷塘

立秋有些日子了,平日喧鬧的荷塘漸漸安靜下來。

天氣依舊炎熱,從野外玩耍回來的孩童,仍舊習慣性地摘一片荷葉,倒扣在頭上遮陽。荷塘里的荷花已經日漸稀少,早開的那些,在立秋前後已經枯萎,沒有枯萎的,也被荷塘的主人摘下來,和蓮蓬綑紮在一起,擺在路面叫賣,十塊錢就可以買三支鼓鼓囊囊的蓮蓬,再加兩隻或盛開或半開的荷花。這樣的交易,挺划算,買的人挺多。買的人越多,荷塘里荷花和蓮蓬就越少,慢慢的也就沒人進到荷塘里觀賞荷花了,那些穿着古裝,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的愛美女性,也不見了。

在我看來,沒有荷花的荷塘,是另外一種韻味。當或紅或白的荷花開滿荷塘的時候,好看是好看,未免太過喧囂了,賞荷的人太多,你的傘碰着我的傘,我的身影又擋住了你拍照的鏡頭。一些人喜歡長期占據一個地方拍照,讓那些想賞荷的人只能站在一邊悻悻等着,難免掃興。

現在的荷塘,徹底安靜下來。一片片碩大的荷葉,素麵朝天,擁抱着熱烈的陽光,偶爾有風吹過,荷塘里猶如起了一片綠色的漣漪,濃濃的綠意順着風的方向向一邊涌去,等風吹過去,又再次涌回來,恢復原來的樣子。

荷花沒有了,蓮蓬沒有了,再過幾天,連荷葉也會消失不見。

我所在的城市,有好幾種美食,都和荷葉有關。一種荷葉飯,把大米和雞肉、鴨肉、豬肉等肉食加了各種調味品攪拌好,放在蒸籠里蒸熟,吃的時候,打開層層包裹的荷葉,飯菜就帶着一股荷葉特有的清香味。一種荷葉鴨,把整隻鴨處理好,用生抽、醬油醃製一晚,肚子掏空,塞進花生、糯米、香草等等,最後用荷葉包裹,一隻一隻碼在大鍋里蒸熟,吃的時候,也是肉香裡帶着糯米的香氣,又夾雜着荷葉的清香。

為了製作荷葉飯、荷葉鴨,需要早早把荷葉採摘下來,放在秋天的太陽底下暴曬,這樣才能鎖住荷葉里的香氣。等進入深秋,荷葉變得乾枯,那種特有的清香會慢慢散盡,這時候的荷葉,已經無法再用來製作荷葉飯、荷葉鴨了。

摘荷花、摘蓮蓬、摘荷葉,原來滿滿當當的荷塘,日漸消瘦下來,就像一個原來很豐腴的人,一天天變瘦了一樣。

荷葉少了,原來那些喜歡躲在荷葉下小魚小蝦,只能尋找其他躲藏的地方。站在塘埂上稍微一跺腳,一群小魚「嗖」的一聲,就從一個地方鑽出來,一下子又消失在荷塘另外的地方。

再過十幾二十天,荷塘將完全是另外一副樣子。那時候,荷花、荷葉、蓮蓬將統統消失不見,荷塘的主人會穿着一條短褲,在荷塘里走來走去,把荷塘攪個天翻地覆,他們自然是為了採挖淤泥里的蓮藕。那時候,路邊沒有人賣荷花和蓮蓬了,而是擺滿了沖洗得白白淨淨,猶如嬰兒胳膊一樣的蓮藕。

再接下來,荷塘的景色,就可以用宋代大詩人蘇軾那首著名的《贈劉景文》來描寫了: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同樣的一片荷塘,真是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風景。

秋分即景

秋分到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的到來,不但意味着在這一天晝夜平分,晝夜等長,從這天開始,夜將慢慢長過晝,同時還意味着平分了秋季。

秋分一過,涼意漸濃,尤其是一早一晚,走在野外,人感受到的,已經是「寒意」而非「涼意」了。這個節氣,也是我所喜歡的,天高雲淡,秋高氣爽,放眼所及,近處的稻田依舊蔥綠,遠處的山林則是色彩斑斕。 秋分時節,即便是晚稻,也已經收割回家,而稻田裡卻仍舊是蔥綠一片。我是北方人,剛來南方生活的時候,對於秋收後的稻田仍舊綠油油一片而感到格外稀奇。因為在北方,麥子收割以後,就剩下了土黃色的麥茬,花生、紅薯收穫以後,則就露出了黃色的土地

我特意蹲在收割後的稻田裡好好「研究」了一番。這些綠油油的,仍舊是稻子的秧苗,它們有的是從稻子的根部分櫱出來的,卻因為生不逢時,已經沒有開出稻花、結出稻穗機會。有的則是稻穀成熟掉落,重新在稻田裡發了芽,長成的一株又一株新的稻子。不管是分櫱的,還是發芽的,最後都殊途同歸,被農人放棄在田野里,沒有人給它們施肥,也沒有人給他們除蟲,任由它們自生自滅。

這時候最高興的是牛兒。當稻子還沒有收割的時候,農人牽着牛兒下地幹活,要緊緊拉着拴在牛鼻上的韁繩,否則貪吃的牛兒一不注意,就會伸出長長的舌頭,卷一大口稻穀送進嘴裡,然後滿足地大嚼特嚼。現在稻子已經收割回家,不再擔心老牛吃了人家的稻子,可以把手裡的韁繩一放,任由老牛帶着小牛在稻田裡啃草、撒歡了。

稻田裡有水牛,也有黃牛,它們屬於不同的人家,彼此之間並不親近,你一塊田,我一塊田,你吃你的草,我發我的呆,互不打擾、各自安好。

秋收後的稻田裡,除了有黃牛和水牛,還有白鷺、蒼鷺、牛背鷺等各種鳥兒在覓食。

這些鳥兒都很聰明,它們緊緊圍繞着啃草的牛兒,一旦牛在吃草的時候驚起稻田裡的青蛙、螞蚱、蟋蟀、老鼠以及各種不知名的小昆蟲,這些鳥兒就一擁而上,長長的脖子飛快地出擊,一擊而中,然後一吞而下。 白鷺通體雪白,是雜食性的鳥,稻田里只要它能吞下的東西,幾乎什麼都吃。牛背鷺最特別,它身體大部分都是白色的,頭部卻呈現淡黃色。牛背鷺也是鷺鳥的一種,卻不像白鷺、蒼鷺一樣喜歡吃魚,它不吃魚,只吃各種昆蟲。當地人給牛背鷺起了一個十分貼切的綽號:放牛郎,因為它平時喜歡站在牛背上,牛吃草,它就精準地捕捉被牛驚起的各種小昆蟲。有時候老牛為了驅趕身上的蚊蟲,猛然抖動身子,牛背鷺也只是抖幾下翅膀,然後重新在牛背上站穩。

這些鷺鳥跟牛很親近,對人卻很警惕。很多時候我想走近一點,給它們拍一張清晰一點的照片,結果遠遠的它們就張開碩大的翅膀,以優美的姿勢起飛、盤旋,然後落在遠處的稻田裡。

人走在秋分前後的田野里、稻田裡、河流邊,身心都感到無比的舒適、愜意,簡直讓人有些流連忘返了。 太陽漸漸西沉,該回家了。改天再來看你們吧,這些站在夕陽里的牛兒們,在天空翩翩而飛的鷺鳥們。[1]

作者簡介

李英利,1964年出生於山西臨猗,運城市作協會員,臨猗縣廟上中心學校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