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祝塏 (Zhu Kai)字幼荻(又字定庵),號爽亭、印塏,祖藉湖北武昌。,清道光七年(1827)十月二十七出生於磚坪廳城。祝塏自幼聰明過人,被譽為神童,7歲能吟詩作文,9歲府試名列榜首,22歲和24歲時兩任河南考官,28歲任新鄉知縣。

本名:祝隆賢
國籍 清道光七年
別名 幼荻(又字定庵)、號爽亭
知名作品 《體微齋日記》
《爽亭齋易說》
《語錄》

目錄

生平簡介

妻袁氏,勒封夫人

祝塏父祝應華:有五子金木水火土各佔其一:長子祝隆金,字節臣、印鋮,孝友成性,父卒後,教弟楠、濂、炳、塏,延師教讀,封朝議大夫;次子祝隆玉,字鹽田,號梓鄰,印楠,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河南補用,欽加鹽提舉,代理河南滑縣事;三子祝隆德,字子峻,號小溪,印濂,授四川蓬溪知縣,欽加同知;四子祝隆儀,字子威,號星如,印炳,以附生報捐知縣,分發山西補用,欽加同知,授繁峙縣知縣;祝塏為五子。塏妻楊氏,隨侍母至塏任所,母於舟中染病,左臂剜肉和藥進母,飲後愈,被勒封為夫人。妻袁氏,勒封夫人。

有「父母官」之譽

道光二十三年(1843),鄉試第20名舉人。二十七年(1847),會試第97名進士,分發河南內鄉知縣,後調太康知縣。二十九年(1849)、清咸豐元年(1851),任河南考試官。任職期間,遵循法度,明辨是非,有「父母官」之譽。咸豐初年,權充柘城縣令,與當地名士講學會文,頗得人望。

辦團練

三年(1853)五月,太平軍北上,攻克歸德府,柘城逃徙一空。社會名士,器重塏品德,不忍不辭而別,前去看望。見他身穿朝服獨坐空堂,被感動得流下眼淚。塏見眾人之心可利用,便辦團練,禦太平軍於柘城外。五年(1855),因軍功保舉,賞戴花翎,補授新鄉知縣。九年(1859),調任光州知府。十年(1860),署歸德知府,以軍功加道銜。十一年(1861)九月,由軍保舉以道員用,欽加鹽運司銜。冬,任大順、廣道備道,欽差大臣督辦直東豫三省軍務事宜。

徵糧不力革職

同治元年(1862),佑邸駐河南商丘一帶,知塏善結民心,辦事多有借重。塏辦事率直激進,人以流言蜚語中傷,迨至戰事稍緩,訴訟輒起,被解職待處理。旋經澄清是非,誣告者反坐。適遇太平軍進攻甚激,欽差大臣被阻,死於陣前。朝廷命塏代職,並兼欽差大臣事宜。第二年收復廣平、邯鄲名城。後又以在商丘、徐州一帶徵糧不力革職。

對母致孝,依依如孺子

經相國張可青、制軍劉蔭渠、制府曾文正先後向朝廷保奏,才以道員另補。五年(1866),左宗棠任陝甘兩省總督,鎮壓西北迴民起義,祝塏隨軍任用。戰事平息後,十三年(1874),欽加二品頂戴,署天津長蘆鹽運使。後因母親年邁,塏告假到河北探親,對母致孝,侍母左右,年雖五十,依依如孺子。[1]

夫妻合葬

從縣城出發,向東行駛五公里,可以看到對面黃土積澱很厚的一塊地方,當地人叫漫坡。別看這兒不怎麼起眼,卻是一塊風水寶地,曾經埋葬過嵐皋過去最大的官欽加二品頂戴祝塏。 光緒二年(1876)年11月20日病逝,死時留下「子孫世世習文,勿作武將」遺訓。 先葬於藺河中壩的烏龜包,後夫妻合葬移至漫坡。1967年冬被紅衛兵掘墓開棺,內有黃金、珍珠、瑪瑙、官印、水晶眼鏡等殉葬品。[2]

《體微齋遺編》

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祝塏所著。祝塏自幼聰明過人,7歲作詩文,9歲府試榜首,入縣學就讀,11歲學業優異獲獎勵,被鄉鄰譽為神童。中進士後分發河南內鄉知縣,後任太康知縣、河南考試官、柘城縣令、光州和歸德知府、廣道備道、欽差大臣督辦直東豫三省軍務事宜、天津長蘆鹽運使等職,欽加二品頂戴,光緒二年病逝,葬於藺河漫坡。 祝塏一生戎馬倥傯,但學而不倦,是清中後期著名的理學家,著有《體微齋日記》、《爽亭齋易說》、《語錄》以及本次從國家古籍圖書館複製的《體微齋遺編》等多部書籍。[3]

《嵐皋詩文遺存》

全書共20萬字,分為詩歌、散文、理學三個大類,詩歌卷又分歌謠、詩詞、僧道詩錄和聯語,編者對較為生僻的字、詞、句和專用術語進行了註釋,在部分篇末、節末或卷末加了編後語,目的是為釋疑解惑,延展內容,方便讀者閱讀。全書囊括了詩歌、散文、日記、語錄等多種文藝體裁。從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嵐皋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自然風景、哲理情思和民俗風情。從北魏到民國,跨度大、人物多、體裁龐雜,可見編者在蒐集時的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作為一個嵐皋人在閱讀之時,也會從心中生出一種感激和佩服之情。

《嵐皋詩文遺存》是一本很好的書。首先它介紹並宣傳了嵐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婚喪嫁娶、鄉人農事、鄉規民約、公置義田、氏族本源 …… 。這些悠久的歷史情懷不僅可以激發嵐皋人民繼承家鄉傳統文化的熱情,更是全縣人民熱愛家鄉、建設美好嵐皋的精神動力;其次它有一定學術研究價值,「廳專沿革考」、「嵐河山行記」、「雙豐橋禁賭規制」、「磚坪廳創建嵐河書院碑記」等文,對進一步挖掘和研究嵐皋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歷史傳承的一定的積極作用;三是書中收集了大量描繪嵐皋景點風光的詩文,「磚坪別墅」、「嵐河道中」、「筆架山三首」、「嵐河山行記」等,對於展示和推介嵐皋風光,發展綠色產業,使嵐皋成為生態旅遊最佳的地方,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嵐皋人傑地靈。數百年來神童祝塏、翰林院庶吉士謝馨、清代散文家劉應秋、撰寫《磚坪縣志》的李聰、「神筆」畫家甘棠、大腳才女杜繼燕、專事養蠶、教育和中醫的陳可莊等哲人先賢留下的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詩文華章,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為嵐皋山水增加了厚重的人文底蘊。


詩歌選錄

【月下聽琴】 春秋佳興在誰家,黃卷青燈度歲華。聽罷瑤琴憑石檻,半庭月影半庭花。

【贈友】 雲常舒捲日常新,學有源流道有神。冠佩三千多吉士,如何獨賞詠沂人。

同治二年在大名勦匪歸署 九重幽夢破昆侖,一笛滄浪日未昏,行遍天涯復歸去,青山黃葉舊家門。

乙亥赴省安肅道中有感 穠李夭桃惜早春,青陽司令果何人。傷心一片閒花草,狼藉都隨驛路塵。

【至寶歌(選二)】 人人有至寶,徑寸含暉光。隨身堪取足,歷刧不能傷。靈氣通天地,清影鑑毫芒。晝夜無明晦,生死泯存亡。智士苦鑚研,愚夫昧珍藏。反躬仍自得,一得永無忘。

學到將成偶得之,未成仍用苦研思。日暄雨潤經年力,纔有霜酣果落時。[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