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華叔(張兆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祖華叔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祖華叔》中國當代作家張兆仁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祖華叔

暑假了,十七八歲的我們像一群小鳥飛出鎮境山,朝着太陽升起的地方飛去。宜昌還是雨霧蒙蒙,一過鴉鵲嶺,前面天空漸布彩雲,進入當陽境界,陽光燦爛,車上的學生齊聲歡呼:還是家鄉好啊!

帶着這樣的心情,我飛過長坂坡,飛過橫矛處,飛過官渡印,落在家門口。大門開着,我跑進屋裡,本想給祖母一個驚喜,誰知眼前的場景把我愣住。堂屋裡,不僅端坐祖母、父親,還有一個軍人。他轉過身來,我眼前忽然一亮,頓覺蓬蓽生輝。他頭戴大檐帽,上身軍服雪白,斜扎一根寬皮帶,臉龐似關雲長的棗紅臉型,肩寬腰粗,身材高大,真是英俊魁梧。

祖母和父親微笑着望着我,軍人打量我後說:「你是我大哥的兒子兆仁吧?」祖母說是的。父親告訴我:「這是你祖華叔。」我喊了聲「祖華叔!」祖華叔笑着對我說:「兆仁,我剛從北京回來。一回來,就來看望你祖母和你父親。因為你父親是我的救命恩人!」他仿佛又回到戰爭年代,向我敘述那段難忘的日子:那是一個漆黑的深夜,他在觀音寺接受新任務後回到付嘎山,正準備睡覺,突然有人敲門,立刻拔出手槍,警覺地閃到門後細聽。

門外,一個黑影貼着門低聲說:「是我,快開門。」他見是好友明松大哥,急忙打開門問:「您怎麼這時來了?」明松大哥氣喘吁吁地說:「你快走,區自衛隊要來抓你。」原來,明松大哥家在區公所斜對門,大哥在古鎮為人仗義,先前也被拉近自衛隊,因不滿其做法,便退出來了,但自衛隊裡有很多朋友,所以,就輕易地獲悉此信息。

祖華叔欲告別老母,明松大哥催促說:「來不及了。」並遞過一個包袱說:「這是你嫂子給你做的鞋子。快走!」

祖華叔接過包袱,掩上門,手一揮,朝大煙墩集跑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祖華叔還告訴我:「我回到部隊後,隨大部隊轉移時,想把你父親拉進部隊,可你父親因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人,他是長子,走不脫。」

祖華叔講完塵封的往事,叫我休息幾天後去他家玩。

幾天後,我便去祖華叔家玩。按他告訴的路線,我出了小東門,拐過白鶴子窩,進了杜家窪。杜家窪北面矗立一座高坡,東南面圍繞一轉山,窪中如畈,稻田塊塊,田堤條條。上山必跨過一條溝渠,一條小路叢生茅草,斜上山崗。崗上,前行不遠,坐落一簡陋房舍,曲尺型的,不高,進深也小。門口有一堰塘,長方形的,堰角荷葉田田,夾着菖蒲。堰塘邊是園田,園田外是數不清的稻田,而屋後是荒山,稀稀疏疏的青松閒散極了。

祖華叔的母親比我的祖母還要瘦弱,一臉滄桑。可憐的老奶奶,自從兒子鬧革命,她便承受着多少的苦難,唯有房前屋後的松林知道。她對兒子的惦記,就如山崗上的青松永不凋零。她渴望兒子歸來,就如付嘎山上的草叢,綠了又枯,枯了又綠。自從那夜兒子不辭而別,鎮上的槍兵們破門而入撲了個空,老奶奶就成天站在山崗上,痴痴地四處張望,風起雲湧,雨雪風霜,常常錯把松樹當做眺望她的兒子,這一望就是二十多年。當兒子領着媳婦和三個孫子站在她面前,喊媽喊奶奶時,孤苦伶仃的老奶奶扔下鋤把,抱着兒子孫子嚎啕大哭,就連沉睡的山崗也動容了。

媳婦哪像是大地方來的人,一點也不嬌生怪養,喜歡下地幹活,雖然捏鋤把的手不停地抖動,卻依然將倩影繡在田野上。她姓馬,被大隊安排在付嘎山小學教書,大家都叫她馬老師。因為她是北京人,所以家裡住了不少的北方來的石油工人。馬老師非常熱情地接待他們,卻獨獨不待見一個女士,這個女士是鎮上的老師,曾是我的鄰居。馬嬸對我說,看不慣她的一些舉止。祖華叔常常笑着勸馬嬸:「青年人,找朋友是這樣的。」一九六六年,我要去北京見毛主席,馬嬸告訴我:她的妹妹參加過《女籃五號》的演出,在西單商場,叫我去找她。我陶醉在兩次見毛主席的喜悅中,忘了去找。

或許是為了紀念自己南征北戰的經歷,祖華叔給兒子取名,一個的尾字是南,一個的尾字是北,還有一個的尾字是東,這是表明自己不忘故鄉,因為老家在古鎮的東面,那是日出的地方。三個兒子雖然年少,卻虎頭虎腦,活潑可愛,烙滿祖華叔的英俊。

祖華叔是北京空軍部隊的一個團長,學甘祖昌將軍解甲歸農。務農之餘,他在付嘎山組織起一個宣傳隊,活躍寂寞的山鄉。記得是暑期,祖華叔叫我去看他們演戲。那天傍晚,祖華叔背着鑼鼓,領着我前行,繞過一條條水田堤,穿過一片片松林子,來到一座廟宇前。當地人都叫它為付嘎大廟,在我眼裡,它並不大,小小的破廟一個。孤零零的一座殿堂,坐落山谷里,似一個老掉牙的窮僧,寂寞打坐在疏林荒草間,沒有黃卷經書讀誦,只有暮鴉啼叫,沒有香火佛燈燃燒,只有落葉四處漫捲。無佛無僧,無碑無爐,偌大的一個天井無桂無花,青苔榮榮,蟲聲唧唧。殿堂上掛着幕布,亮着煤氣燈,祖華叔帶領隊員們積極地準備着,觀眾漸漸擠滿了破廟。

開演了,報幕的女孩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淯溪話,唱詞也是地地道道的方言,自編的三句半逗得觀眾笑得前仰後合。還有人看着看着,溜出廟門,在坡上摘來猴楂子,摘來酸巴梨,分給大家吃。老頭子抽着自重的葉子煙,吐雲吐霧地看戲,老婆婆搖着巴扇趕走蚊子,笑得癟着嘴看戲。孩子們跑進跑出地嘻嘻哈哈地看戲。 那一夜,我沉醉於鄉土味極濃的農村演唱中。

[1]

作者簡介

張兆仁,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