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大倉鄉,隸屬於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地處化隆回族自治縣東部,東與初麻鄉接壤,南與甘都鎮為鄰,西與謝家灘鄉、巴燕鎮相連,北與樂都縣相接,距縣城10千米,區域總面積194.36平方千米。

新中國成立前,置石大倉鄉。1984年,由石大倉公社再次改為石大倉鄉。截至2018年末,石大倉鄉戶籍人口為8420人。

2019年,石大倉鄉下轄1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石大倉村。

2018年,石大倉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1]

中文名: 石大倉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

地理位置: 化隆回族自治縣東部

面 積: 194.36 km²

下轄地區: 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石大倉村

電話區號: 0972

郵政區碼: 810900

氣候條件: 大陸性高原氣候

車牌代碼: 青B

人 口: 8420人 (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目錄

建置沿革

新中國成立前,始置石大倉鄉。

1950年,屬金家莊鄉。

1956年,設石大倉藏族鄉。

1962年,分設石大倉公社。

1984年,石大倉公社改為石大倉鄉。

行政區劃

1996年,石大倉鄉下轄關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倉、高躍、拉卡、香塔、吉加、旦莊、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嶺、文加山、沙浪、台力蓋一、台力蓋二17個行政村。

2011年,石大倉鄉下轄石大倉、支哈堂、項加吾具、關藏、鐵力蓋一、鐵力蓋二、沙浪斯吉海、千戶、吉加、香塔、拉卡、文加山、旦莊、高躍、大加沿、大嶺16個行政村;有51個生產合作社。

2019年,石大倉鄉下轄石大倉村、台一村、台二村、支哈堂村、項加吾具村、關藏倉村、大嶺倉村、小金源村、斯吉海村、沙讓村、大加沿村、文家山村、旦莊村、吉加村、香塔村、高躍村、拉卡村1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石大倉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大倉鄉地處化隆回族自治縣東部,東與初麻鄉接壤,南與甘都鎮為鄰,西與謝家灘鄉、巴燕鎮相連,北與樂都縣相接,距縣城10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2.8千米,區域總面積194.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大倉鄉境內北部為花木包山,主峰高4484.7米,是境內的最高峰,南部為拉扎山東端;海拔2300—4184.7米,地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

氣候

石大倉鄉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南部山丘屬涼溫半乾旱區,中部山丘屬涼溫半濕潤區,北部中高山屬寒溫濕潤區。

水文

石大倉鄉有乙什扎溝、部讓溝、旦莊溝水發源於花木包山,後匯合為關藏溝水,至下沙浪莊匯沙浪溝水到甘都鎮。

人口

2011年,石大倉鄉總人口7658人;總人口中,有藏、回、漢3個民族。

截至2017年末,石大倉鄉常住人口為5805人。

截至2018年末,石大倉鄉戶籍人口為8420人。

經濟

2011年,石大倉鄉有農業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澆地0.2萬畝,淺山地1.9萬畝,腦山地1萬畝。2011年,石大倉鄉農作物種植面積3.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7萬畝,產量928.9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4萬畝,產量433.2噸。2011年,石大倉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766元。

2018年,石大倉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石大倉鄉有學校14所,其中小學13所,初中1所;教師49人,在校生83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兩免一補」政策已落實。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石大倉鄉有村級衛生室17個;五苗接種率達為97%;孕產婦死亡率為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

交通

石大倉鄉已形成由公路運輸方式構成的網絡,主要公路有省道307。截至2011年末,石大倉鄉村級道路均已完成路面硬化,全鄉17個村先後實現了通公路。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石大倉鄉因鄉人民政府駐石大倉村而得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