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5分鐘商學院》作者、潤米諮詢創始人劉潤 傾情作序

這是一本專注於「思考的方法」的書。隨書附贈獨創開放式思維導圖。

上半部分聚焦於本質思考,這種思考方法能夠幫你看透問題本質,並高效地解決複雜問題,讓你成為只需半秒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而不是一輩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

下半部分則跳脫出思維的框架,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去思考,運用遷移思考、升維思考以及逆向思考的方法,讓很多看似無解的人生難題得到了解答。

一旦有了不懈的、直擊本質的思考,我們的成長就會沒有邊界,而這一切發生的重要基石就是思考能力,也就是艾菲本書的重點。艾菲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思考的方法以及思考的疆域,我覺得這是一本必須要推薦給更多人的書,遂欣然做序,希望它能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五分鐘商學院》作者、潤米諮詢創始人 劉潤

我們認為只要不斷努力並持續忙碌便能終有所成,卻忽略了成功要源自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和把握。人生中的變化和人們應變化而產生的行動都有跡可循。唯打破幻象,直擊本質,方能去偽存真事半功倍。艾菲的《直擊本質》以鮮明犀利的思想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認識事物並把握其本質的方法與過程,非常值得一讀。

—— 星巴克中國副總裁 李磊

是時候升維我們的思考力了,艾菲直擊本質,帶你開啟思考之旅。正如有人說下棋的高手「他們看棋盤的方式已經跟我們不一樣了」,一起努力吧,相信「沒有人的努力是錯誤的」!

——武田製藥大中華區總裁 單國洪

創辦小站教育9年以來,我深感對於創業者來說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找到人和事的底層邏輯。《直擊本質》剛好從底層操作系統來解剖現象背後的本質,並通過鮮活的案例來解析看似深奧的理論,建議每一位創業者和職場人士都潛心閱讀,定能獲益匪淺,實現個人認知的躍遷!

——小站教育創始人兼CEO 王浩平

我要推薦《直擊本質》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的人生算法得到升級。建議你每隔1-2年重讀一遍,我相信每讀一次,你的算法都會再次迭代升級!這本書將成為我公司新員工培訓的兩本必讀書之一,另一本必讀書是《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上海來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邱浩

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書的上半部是對「本質思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以及怎麼做的剝繭抽絲般的思考,下半部則跳脫出來,看向框架之外,讓我看到了很多打破常規的思考方式與真實案例,很有啟發!

——上海別樣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黃曉凌

作者簡介

艾菲 ,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思維導師;

36氪特約作者、ITT認證培訓師;

前《財富》美國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

公眾號「艾菲的理想」主理人,關注者超過10萬人。

致力於通過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獲得蓬勃豐盈的人生。

原文摘錄

自序只有思考思考的方法,才能收穫指數級成長的入在本書的上半部分,我將抽絲剝繭地聞述本質思考的三個關鍵問題 hat(什麼是本質)、Wy(為什麼這就是本質)、How(怎樣成為一個半秒鐘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在讀完上半部分後,你就會對本質思考的方法了如指掌,並能將它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 在本書的下半部分,我將介紹遷移思考、升維思考和逆向思考。 關於遷移思考,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個人只要掌握80到9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90%的問題,而這些模型裡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而,人生如此複雜,世事變幻萬千,80到90個模型怎麼可能解決90%的問題呢?就是查理芒格這句話背後隱藏着的深意:想要利解決90%的問題,你不僅需要掌握80到90個思維模型,還得學會對它們進行遷移運用,而這就是遷移思考。接下來,我會講到升維思考。在學會並運用了本質思考後,我們的人生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無解之題。比如 人的ego(自我)太強的話,就可能會有很強的嫉妒心,從而帶來各種各樣的痛苦與折磨,怎麼辦?這時,我們就需要提升思考問題的高度,學會升維思考的方法 在第四章,我提供了六種升維思考的方法,分別是層級思考法、時間軸思考法、視角思考法第三選擇思考法、無邊界思考法以及塑造者思考法。對於每一種思考方法,我都會用理論、真實案例以及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幫你破解人生中的各種題,讓你不再卡在人生的縫隙中,不再進退維谷,讓你看清自己的價值觀、願景,更新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在短時間內獲得人生的頂級智慧與思考力、讓你的人生從此發生巨大轉變。 在第五章,我會介紹逆向思考。雖然人人都知道逆向思考,但實際上只有少數人在真正使用這種思維方法。所以在這裡,我精心準備了五個可以拿來就用的正向逆向思考模型,它們分別是成功-失敗模型、變化-不變模型、加法減法模型、幸福痛苦模型、組合-反向模型。這些非常好用的思考模型將幫... 如果我問:「什麼是憤怒?」你會如何作答? 產品運營專家梁寧是這樣回答的 憤怒就是感覺自己的邊界受到了侵犯。動物都有自己的邊界。我們可能都見過一隻狗、一隻貓用尿液來劃定自己的領域。如果在自己劃定的領域裡來了另外一隻貓,之前的這隻貓就會感覺自己的邊界受到了侵犯,它就會憤怒。人的邊界呢?是自己存在感的邊界。比如在職場上,一個人搶另一個人的工作,就是侵犯了別人的邊界。比如,兩位女士開車時發生了別蹭,她們不一定憤怒;但如果一個女人的老公的大腿上坐了另外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肯定就憤怒了,因為邊界被侵犯。 什麼是恐懼?在一隻貓的領域裡來了另外一隻貓,之前的這隻貓的邊界被侵犯,它就會怒。但如果來的不是另外一隻貓,而是一隻老虎,之前的這隻貓就不憤怒了,它會恐懼。幾個人要來拆你家的房子,你可能會憒怒。但如果龍捲風來了,你就不憤怒了,你會恐懼。 所以,本質上,憤怒其實是一種恐懼。 「本質上,憤怒其實是一種恐懼」,這就是對於「什麼是憤怒"的準確簡單比

書評

序言:只有思考思考的方法,才能收穫指數級成長的人生

要想獲得既穩定又高效的自我成長,我們不僅要學習各種知識和方法論(即武功招式),更要學習思考的方法,提升思考的能力(即內功修為)。

上部 本質思考:看透本質,自然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教父》中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第一章 直擊本質 看透三個本質,可抵十年奮鬥

所謂本質,說的正是這三件事: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和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但若仔細想想,這三者又有相通之處:不論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還是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對萬事萬物的「根本性」進行的探索與追尋,是對它為何存在的深度思考。

思考及解決一個問題的起點,正是對事物根本屬性的思考與理解。因此,事物的根本屬性就是我們要去思考的第一個「本質」。當你能夠做到以下三件事中的任何一件時,你就了解了:1、給出清晰的定義(定義是揭示概念所反映對象的特點或本質的一種邏輯方法)

2、做出準確的簡單類比(比如談判就是找交集)

3、打出精妙的比方(我們能將一個抽象事物的根本屬性與生活、工作中常見事物的根本屬性畫上等號。)

戰略的根本屬性是「選擇」,而好戰略就代表着「好的選擇」。

著名商業顧問、《5分鐘商學院》的作者劉潤給零售下的定義:零售就是把最終付錢的「人」(消費者)和「貨」(商品)連接在一起的「場」。

根據蓋洛普的優勢理論,決定一個人能否與很多人打成一片的天賦是「取悅」;與此相對的另一個天賦,名為「交往」。擁有「取悅」這一天賦的人喜歡與很多人建立關係,但這些關係都相對較淺;擁有「交往」這一天賦的人雖然只愛跟少數人進行交流,但這些交流往往都非常深入。

如果是定義,那就得遵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於「定義」的定義,即定義=屬+種差。「屬」說的是這個事物與其他同類事物的相似之處,而「種差」說的是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不同之處。

在對問題根源進行本質思考的時候,不僅要思考表層原因,還要思考深層原因;不僅要思考單一原因,還要思考複合性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對問題和現象做出正確解釋,從而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沒有了對於問題根源的探究與思考,我們就無法對事物的發展做出準確預測。

「底層邏輯」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第二,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第三,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來源。 第四,通用性。底層邏輯針對的不是某個特定問題,而是某一類問題或現象,有時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如果說思考問題根源是在尋找導致某一特定問題發生的根源,那麼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尋找某一類問題或現象之所以出現的普遍根源。因為底層邏輯是藏在萬事萬物背後的那個不變的規律,所以我們找到了它就等於是擁有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同時,因為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層邏輯,我們對於諸多現象的理解也會變得容易許多。

本質思考力,就是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看清事物根本屬性,看透問題根源,看懂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所謂進行本質思考,就是要思考以下三件事:

事物的根本屬性:一個事物之所以成為它的根本原因。

問題的根源: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隱藏在各種現象背後不變的規律。

如果看不透事物的根本屬性,就解決不了「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問題;如果看不透問題的根源,就無法解決問題、解釋問題和預測問題;如果看不透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就無法找到同類問題的普遍根源。

第二章 思維黑箱 高手是如何看透三個本質的

溯因推理是解釋已知事物的過程。也可理解成是根據某一結果B去推測其原因A的推理方法。如何進行溯因推理呢?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思考事物根本屬性的兩種假設法

當我們在思考事物根本屬性的時候,一共有兩種作出假設的方法:求同求異法和先歸納後抽象法。

他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即愛情是激情、親密和承諾的結合。其中,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指情緒上的着迷;親密指在愛情關係中的溫暖體驗;承諾指對維持關係的決定。

求同求異法跟下定義的方法是相通的。屬是什麼?屬就是這個事物與其他同類事物的相似之處。 種差是什麼?種差就是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不同之處。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前者說的是「求同」,後者說的正是「求異」。

什麼是先歸納後抽象法?顧名思義,就是先進行歸納,再進行抽象和概括的推理方法。 什麼是歸納?歸納是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歸納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並無必然聯繫,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可能性的關係。所以,要想檢驗一個歸納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逐一檢驗特定範圍內的所有情況就是最可靠的方法。

歸納推理是由部分代替整體的推理,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出的結論就越可能準確。一旦發現一個矛盾,這個歸納推理的結論就得進行修正。比如,人們原本已經得出了「世界上的天鵝都是白天鵝」這個結論,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隻黑天鵝,這個結論就被打破了。 所以,只要樣本足夠大,操作足夠科學,通過歸納得出的結論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即便如此,歸納法也只能得出概率性的趨勢,而不是必然的結論。 雖然歸納推理無法提供必然性結論,但它卻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抽象是指從眾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特徵的思考過程。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考過程,但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具象的,所以還需要抽象這一思考過程。當這兩個思考方法結合起來應用時,我們就能找出事物的根本屬性了。取樣的代表性比樣本數量更重要,這一點在進行歸納推理時必須注意。

痛點就是恐懼。

思考問題根源的四種假設法

一共有四種:1、穆勒五法 2、5WHY提問法 3、結構性分析法 4、系統性分析法

一、穆勒五法:代表了五種假設問題根源的方法: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法、共變法和剩餘法。

1、求同法:通過幾個問題的共同之處,從而找到原因。

2、求異法: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一點不同外,其他情況都相同,那麼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同中求異,所以又稱之為求異法。

求同求異法:用求同法確定某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的共有條件,以及某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就在於都不具有該條件; 並用求異法把上述結果加以比較,從而判明該條件是某現象的原因。

共變法:說的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個現象發生變化,另一個現象隨之變化,那麼前一個現象就是導致後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剩餘法:尋求因果聯繫的歸納方法之一。基本內容:已知複合因素 (A,B,C,D) 是複合現象 (a,b,c,d) 的原因,又已知 B 是 b 的原因, C 是 c 的原因, D 是 d 的原因,那麼剩下的 A 就是 a 的原因。

5WHY提問法: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着手,沿着因果關係鏈條,不斷提出為什麼,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我們怎樣才能看到整體和系統,最重要的兩個方法是結構性分析法和系統性分析法。前者是用靜態的方法去看整體,後者是用動態的方法去看整體。

結構分析法:

結構:由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它能化繁為簡,化混亂為整齊。

結構分析法能夠將事物從無序轉變到有序,從混沌轉變到清晰,其中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有三大規則。

規則一,任何一層的內容都是下一層內容的總結。

規則二,同一層的內容必須具有相同的特徵。

規則三,同一層的內容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


這就是一個用於分析問題根源的金字塔結構,它由縱向和橫向兩種子結構組成。從縱向來看,最頂端的是需要分析出的問題的根源,下一層是這個問題所有可能的原因,再下一層是支持這些不同原因的各個子原因。從橫向來看,每一層原因都需具有相同的特徵,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且最好能夠符合MECE法則。

MECE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意思。金字塔結構中每一層級的原因和子原因都得符合這一原則,它們之間「不能交叉,也不能有遺漏」。

系統性分析法

當子原因之間存在某些關聯,有相互作用以及動態變化的時候,我們就要用系統性分析法去思考問題了。

系統的三個特徵:

第一,系統是由元素組成的

第二,元素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

第三,系統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要實現某種功能。

理解系統的三個關鍵:

第一,是存量和流量。什麼是存量?存量是存儲量、數量或物料、信息在一段時間內的積累量。流量則是一段時間內改變的狀況

第二,是迴路(起點和終點相同的路徑稱為迴路)。

迴路有兩種,一種是上面這種的,叫增強迴路。它的特點是,要麼讓事態向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要麼讓事態向着越來越糟的方向發展。因此,就會產生兩種可能,要麼是指數型增長,要麼是加速崩潰。它有着自我強化的本領。

調節迴路是強則調回來,弱也能調回來。所以,不論系統存量的初始值怎樣,也不管它是高於或低於目標狀態,調節迴路都能將它調整到目標狀態。

第三,是延遲。系統本身具有延遲性,不會立刻產生結果。

系統性分析法的本質:不用線性分析的方式,比如用5Why提問法去看待你眼前的問題;也不用靜態分析的方法,只看元素而看不見元素間的關係。相反,你要用整體的、動態的方式去看待眼前的問題,不僅看到元素,還要看到元素間的聯繫,從而找到問題的根源。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得通過對系統結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找到導致系統問題的根本原因。

這個方法就是畫圖,畫出系統循環圖。然後從圖中找到問題的根源,並找到問題的根本解。

破解自信死結的增強迴路:第一種方法是,找到一個能夠重建自信的最小項目,然後去做。通過這一點小小的火苗,得到一些正向反饋,然後增加這個最小項目的難度,得到更多正向反饋,直至最終重建自信。這一方法的本質是給這個「自信死結」的增強迴路增加一個輸入懸擺,這個懸擺就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工作成果,而它能給自信心帶來一段增強迴路,讓不斷被削弱的自信心恢復如初。 那麼,什麼是懸擺?懸擺共分兩類:一類是輸入懸擺,一般用來表示期望達到的目標,或者是來自系統外部的驅動或限制因素,又或者是用來確定外部變量數值的具體參數;另一類是輸出懸擺,它表示整個系統運作的結果。第二種方法是,深刻認識並激活自己的天賦才幹。當真正激活了自己的天賦才幹後,你就會找回久違了的自信,然後這種自信又會讓你在本職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找到現象背後底層邏輯的假設法

我們可以先歸納後抽象,然後對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作出大膽的假設。在使用先歸納後抽象法時,我們還需注意兩件事情。 第一,防止過度抽象。一般來說,抽象程度越高,得出的底層邏輯的普適性就越高,但它的實際指導性也會變弱。 第二,注意區分隨機事件與規律性事件。雖然從現象中找到底層邏輯至關重要,但必須區分這些現象到底是隨機事件,還是非隨機事件。如果是隨機事件,是不可能有規律可循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