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盛一飛
網絡設計
國籍 中國
職業 網絡設計
知名於 阿里巴巴 Logo 設計者
知名作品 阿里巴巴 Logo 設計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盛一飛

國籍

中国

民族 漢族


職業 網絡設計

信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阿里巴巴 Logo 設計者

歷程

投身商業美術

盛一飛的藝術感,並非一蹴而就。他從小接觸美術,一直在美術這個領域裡學習。"小學到大學,學的都是傳統的美術,然而我更喜歡商業美術。"他用"務實"來形容自己對美術的追求,"我認為藝術更多的是體現自己的個性,把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思想體現在畫面上,讓別人去感受你的生活和對生活的領悟。商業美術不一樣,它關注用戶的感受、用戶的需求,通過設計拉近用戶和企業的距離,讓用戶喜歡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從而給企業帶來效益,它很直接。"

投身於商業設計的想法,在讀大學前就已成型。考入中國美院的前一年,盛一飛接觸了很多商業應用方面的作品與知識,比如怎麼在汽車上做廣告,怎麼用油漆在牆上畫廣告,怎麼做報刊雜誌的廣告等。那時,他已開始嘗試將自己的設計偏向於商業應用。

"那一年挺不容易,頻繁換工作,工資一兩百元,但學到的東西倒是很多。"盛一飛聊起他結束高中生涯開始工作的那一年,很感慨。頻繁地換工作,他還當過《中華工商時報》華東部的發行主管,"這份報紙在北方很有名氣,當時真的很興奮。但我做了兩個月就辭職了,因為我更樂意做設計,儘管工作苦一點,但那是我的興趣!"他毅然辭職,繼續自己的專業設計,繼續考試上大學,攻讀商業設計專業,繼續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從設計廣告到設計互聯網

從小到大,盛一飛學的都是傳統美術,"可我更喜歡商業美術。"在他看來,傳統美術是把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思想體現在畫面上面,讓別人去感受作者的個性; 而商業美術關注的是用戶的感受和需求,通過設計拉近用戶和企業。

為了暢遊在商業美術領域,盛一飛很努力。1995年大學畢業後,他花了1600多元錢自費學電腦。當時國內電腦還使用DOS系統,但他覺得,將來電腦一定能派上大用場。學成之後,他去了一家製作3D廣告的公司。那時候,他一周有6天在加班,通宵是家常便飯,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用熟了DOS、學會蘋果電腦,以及Softimage等當時最流行的設計軟件的操作。

也是在1995年,馬雲創辦了中國黃頁。盛一飛與中國黃頁結緣於"第一屆上海電視節"的項目招標。這是當時中國黃頁的一個大單,但在此之前,中國黃頁的網站設計都是程序員做。馬雲發現,有設計的網站服務更值錢,於是找到廣告公司--盛一飛所在的廣告公司一舉中標-- 1996年,他成為了中國黃頁的第一個設計師。

對盛一飛而言,這是他"痛苦"轉型的開始。"在進中國黃頁之前,我只會用電腦做美術設計,根本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這對我來說挑戰很大。"

為此,不服輸的盛一飛又開始自學HTML,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

在中國黃頁工作一年後,盛一飛和馬雲到了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的官方網站後又回到杭州,一起投身到阿里巴巴的創業中。他清晰地記得,回到杭州的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1998年2月9日。

找電子商務的人性美

盛一飛說,在他的團隊裡有兩種人,一種是理性的人,一種是感性的人。感性的人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和主意,思維發散; 而理性的人有邏輯,可以將感性人發散的想法組織成實際的產品和事物。

他呢?在筆者看來,他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兼備的人,充滿藝術氣息,卻又能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專攻美術設計,又深居互聯網。他在支付寶的花名是"蓬萊大仙",蓬萊之境如同他對UED的追求,沒有現實的價值標準衡量,卻能感到它的美好。

1998年,他加入阿里巴巴時,很多人對他的轉行不解。廣告行業已經比較發達,設計師的收入也不錯。可是他是一個講究設計環境的人,他認為,阿里巴巴很"Open",是一個能讓設計師做出以人為本的作品的地方。多年後,他堅定地對筆者說,阿里巴巴的設計團隊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是這裡的環境對搞設計的人來說,非常不錯。

經過10年發展,互聯網的人性化設計日漸顯出價值,UED越來越受到互聯網公司的重視。現在,阿里巴巴的子公司都有了"用戶體驗部",支付寶用戶體驗團隊在公司產品決策過程中的地位提升,人才和規模也在一直壯大。但這離盛一飛的理想還很遠,他要打造中國一流的用戶體驗團隊,並對此充滿信心。

以人為本

創業那幾年,在阿里巴巴的英文站和中文站,盛一飛都是首席網站界面設計師。現在阿里巴巴公司的標誌"Smile Logo"就出自 他手。但這個Logo並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

他在一個月內做了100多個方案,絞盡了腦汁,但始終不滿意。無意中,他想到了耐克的Logo: 當年,一個小男孩對耐克的產品很滿意,就在調查表里打了一個勾,這個無意之舉卻成了耐克的經典標誌。"耐克的標誌是從顧客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商家展示自己的角度。"盛一飛說,"設計要以用戶為第一。"

盛一飛設計的阿里巴巴Logo 盛一飛設計的阿里巴巴Logo 於是他想到了人臉,在很多設計中,人臉是最能讓人接受並留下深刻印象的。"我漸漸地有了現在這個Logo的雛形。"盛一飛首先畫了一個a,在阿里巴巴的英文名中,a是開始,也是結束,象徵着阿里巴巴能夠有始有終;而在西方,a代表着第一、優秀和卓越。而在他看來,a還有一層含義,就是用戶滿意的笑臉,他希望這個Logo傳達用戶用過產品之後的感覺。

從"a"開始,盛一飛在互聯網UED的事業打開了一扇窗,這個設計理念成為他後來極力推崇的UED的雛形。

當然,盛一飛也困惑過。在傳統行業,比如汽車工業,用戶在關注性能的同時,也會很關注體驗的設計,因此一個優秀的設計能幫公司賺很多錢; 而電子商務是一個新興產業,人們關注性能更多於美觀,設計部門也不像銷售部或者技術部,能直接體現價值。

為此,盛一飛開始尋求理念的提升。2005年,他接觸到"用戶體驗"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等外來詞彙,開始嘗試將UED的概念帶入公司。就在這時,盛一飛突然接到通知,去支援剛成立的支付寶團隊,3天內到崗。到崗後,盛一飛馬上對支付寶進行了完全脫離淘寶的改造,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項目組重新設計了整個網站。

"我和熊平--當時支付寶惟一的設計師,分工設計了支付寶前台所有信息架構、視覺設計和前端開發,才花了不到3周的時間。現在看來,這真是不可能的任務。"盛一飛特地突出了支付寶和淘寶的UED設計。淘寶以商品展示為主,支付寶更偏向於告訴用戶如何使用支付工具,"所以淘寶的視覺效果會多一些,而支付寶在交互上的考慮更多。"

"我們雖然學習國外的設計理念,但也不會全部拿來用。"盛一飛誠懇地說,在前期調研上,外國人的作風是先研究透一樣東西,再展示給別人; 而中國人是雷厲風行的,大多邊做邊改。"互聯網非常注重數據的時效性,如果學習外國人這套理念,那很多事情就沒法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