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鷢即白鷂。[1]

[]

白頭鷂(學名:Circus aeruginosus):體長50厘米,是中等體型的深色鷂。雄鳥似雄性白腹鷂的亞成鳥,但頭部多皮黃色而少深色縱紋。雌鳥及亞成鳥似白腹鷂,但背部更為深褐,尾無橫斑,頭頂少深色粗縱紋。雌鳥腰無淺色。翼下初級飛羽的白色塊斑少深色雜斑。雄鳥虹膜黃色,雌鳥及幼鳥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腳黃色。 白頭鷂棲息於低山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蘆葦塘等開闊水域及其附近地區全球較低地。分布於古北界的西部和中部至中國西部;越冬於非洲、印度及緬甸南部。在北非、歐洲(除不列顛群島外)、亞洲(西亞至庫頁島和朝鮮)以及新幾內亞、留尼汪、馬達加斯加和科摩羅有白頭鷂孵育,主要地區是俄羅斯的平原地區、北歐和中歐。它們尤其典型出現在蘆葦叢中。 估計全球種群約為50-200萬隻,種群處於上升趨勢。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白頭鷂雄鳥白頭頂至後頸淡黃白色或棕白色,綴有纖細的黑褐色羽干紋。背、肩、腰栗褐色或銅銹色;尾上覆羽有時近白色,微綴棕褐色斑紋,尾羽銀灰褐色,端緣較淺淡;外側尾羽基部和內翈羽緣白色;翅上小覆羽和內側中覆羽皮黃色,綴黑褐色縱紋,初級覆羽和外側大覆羽銀灰色,其餘翅上覆羽均為暗褐色,並綴棕色羽緣,外側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綴有銀灰色,內翈基部黃白色;內側初級飛羽淡灰褐色,次級飛羽灰色,內翈基部近白色。眼先具黑色剛毛,眼周暗褐色,綴有少許剛毛,耳覆羽乳白色,具黑褐色縱紋,頸有一圈黑褐色羽毛,綴有乳黃白色羽緣,形成不甚明顯的皺翎。下體頦、喉和上胸淡黃色或皮黃色,具暗褐色縱紋,其餘下體棕栗褐色或銹色。翅下覆羽近白色,腋羽淡栗褐色,具褐色縱紋或褐斑。 雌鳥暗褐色,頭至枕部和喉皮黃白色或淡黃白色,頭頂具細的黑色縱紋;飛羽和尾羽暗褐色,飛羽內嘲較淺淡,基部具白斑;外側尾羽內翻紅褐色。幼鳥和雌鳥相似,但較棕褐色,頭頂縱紋較細而不顯。 幼鳥孵出後不能飛,也不能走,它們只有在頭上、軀幹上和大腿上有絨毛,絨毛無法覆蓋住身體,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膚。新孵出的白頭鷂上喙是黑色的,下喙是肉色或者粉色的。喙的邊緣是紅色的。隨着幼鳥逐漸長大它們的喙邊緣和腿變成黃色,眼睛邊上的皮膚成為黑灰色,喙完全黑色。在變色的過程中喙根一開始是淡藍灰色的,然後慢慢變黑。 大小量度:體重♂530-660克,♀620-740克;體長♂490-543毫米,♀521-600毫米;嘴峰♂21-22毫米,♀21-24毫米;翅♂375-382毫米,♀367-416毫米;尾♂212-215毫米,♀222-245毫米;跗蹠♂75-86毫米,♀78-86毫米。(註:♂雄性;♀雌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