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草的傳說故事

甘草的傳說故事

國老新效治艾滋,脾胃氣虛炙甘施。

清熱解毒需生用,甘草甜素是本質。

瘡癤痱腫調麻油,肺痛結核初甘止。

甘草反鰱應以戒,此藥內涵激素雌。

御醫盛寅藥房昏,草澤醫人得賞資。

目錄

傳說故事一

從前,在一個偏遠的山村裡有位草藥郎中,他總是很熱心地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給一位鄉民治病未歸,家裡卻來了許多求醫的人。郎中妻子一看這麼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藥嘛,我何不替他包點草藥把這些求醫的人打發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來咬上一口,覺得甘甜怡口。於是,她就把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紙一包一包地包好,發給了那些病人。

過了些日子,幾個病癒的人特地登門來答謝郎中,說吃了他留下的藥,病就好了。草藥郎中一聽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卻心中有數,趕忙把他拉到一邊,小聲對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藥郎中又急忙詢問那幾個人的病情,方知他們分別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腫脹之病。此後,草藥郎中便在治療咽喉腫痛和中毒腫脹時,均使用這種「乾草」。由於該草藥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稱作「甘草」,並一直沿用至今。[1]

傳說故事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屬植物總稱,烏拉爾甘草產於內蒙古、甘肅,光果甘草產於歐洲地中海,脹果甘草產於新疆、甘肅。中藥人稱本草,而甘草是本草中的國老,諸藥以甘草為君,調和諸藥。陶弘景說:「國老為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之宗。」李時珍說:「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也。」我國公元前200年的《爾雅》中已有甘草記載。西漢《淮南子》中說:「甘草主生肉之藥也。」<;說文》中說:「五味子好者為甘。」《神農本草經》稱為「美草」、「蜜甘」。在歐洲和西亞,甘草歷史可追溯公元前2100年,在世界最早的法典&mdash;&mdash;《漢穆拉比法典》中,對甘草已有記載。公元前400年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記述了甘草的使用(希波克拉底是西方醫學之父)。1820年,美國將甘草列為法定藥物。1986年9月20日,日本電視台向世界播發了一條新聞,日本發現中國傳統中藥甘草,具有治療艾滋病的效果,甘草對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高達98%,故稱戰勝艾滋病的仙草。

宋代梅堯臣詩云:美草將為杖,孤生馬嶺危。南從荷蓧叟,寧入化龍陂。去與秦人采,來扶楚客衰。藥中稱國老,我懶豈能醫。

明代陸粲《庚巳編》記:御醫盛寅(字啟東)一天早晨剛進御藥房而昏倒在地,其他御醫無策,一民間醫生自推薦配藥煎而服之而愈。皇帝喜而問其故,答日:「非奇方妙藥,因盛寅未吃飯而進藥房,胃氣虛,中諸藥氣之毒,吾用甘草一味濃煎飲而去毒而愈。」帝大喜而厚賞之。

晉代以前,我們祖先便知道甘草可以「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唐代藥王孫思邈曾經說:「甘草解百毒,藥如湯沃雪。」並用甘草加土豆汁,其效乃奇,其驗更速,如腹即安。如烏頭、川烏、草烏、附子、關白附、一支篙等中毒,以甘草、生薑、金銀花水煎服解之;夭南星、半夏、禹白附中毒,以甘草、生薑、防風水煎服解之;馬錢子中毒,用甘草、綠豆煎服解之。

日本漢醫認為,長期大劑量服用甘草,將有20%的病人會出現水腫、低血鉀等現象。這些在醫學界均有異議。我國古人醫學家均不反對大劑量用甘草,但是要配伍得當。甘草令人陰痿,因甘草提取物有雌激素樣作用。

長沙蕭琢如著《遁園醫案》記載:鹽山名醫張錫純曾見一奇案,有一農家人口眾多,冬月塘涸取魚,午餐煮而食。晚間,一婦初覺飽悶不適,不介意,次日人已經僵硬。全家再三追查,釜中除魚湯和魚骨頭之外,尚有甘草四五寸長。問起故,其家女兒說,小孩哭鬧,用甘草以食。釜中甘草可能由小孩遺落,而與之煮之。其婦娘家得知不依,其中一少年大吵大嚷說:「鰱魚、甘草同食自古未有斃命,認為是有關人以謊言搪塞。果而,再用鰱魚和甘草同煮與我食之。」說完此話還催促農家照辦。並親自拿鰱魚和甘草放人釜中煮熟,當場吃盡,並笑話旁觀者膽小愚昧。事畢當晚無事,次日晨該少年僵臥不起,一命嗚呼。這樣,婦人娘家無言而去。由此,張錫純主張在用甘草時應以戒鰱魚為妥。[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