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民勤國家野外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是我國最早開展荒漠生態環境和風沙流規律監測的野外觀測研究站,屬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2005年被科技部確定為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基礎教育[1]人才培養基地」、科技部和商務部「國際(荒漠化防治)治沙技術援外培訓實習基地」、國家發改委「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國家遙感真實性檢驗站」、國防科工局「高分辨率衛星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真實性檢驗站」、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全國林業科普基地」、「國家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和沙塵暴預警觀測站」、「全國物候觀測網聯網觀測站」。民勤站地理位置特殊,生態類型典型,觀測、研究、試驗示範與共享服務體系完善,是國內外荒漠化防治領域知名的野外研究支撐平台和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目錄

機構簡介

民勤國家野外站長期以來立足乾旱荒漠區,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需求,以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為對象,重點針對荒漠草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動態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和應對措施、乾旱內陸河流域水土資源承載力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沙塵天氣發生髮展過程及其與下墊面耦合關係、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與模式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提升石羊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複合生態系統綜合治理能力,強化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產出,為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內陸河流域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研成果

建站以來,堅持以標準化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為基礎,積累了近60年的長期、連續的荒漠定位觀測數據,參加全國沙漠科考工作,創建了我國首套近地面0-50m沙塵觀測系統,在防沙治沙、荒漠生態環境演變、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恢復重建、沙區水土及植物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近地面沙塵運動規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取得一批科技成果,為石羊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河西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西部生態安全等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民勤國家野外站設有永久性固定觀測樣地38塊,地面氣象觀測場7座,50 m低空觀測平台6座,是「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觀測衛星國家真實性檢驗站」和「高分辨率衛星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真實性檢驗站」,形成了以地面監測、50 m低空平台監測和高空遙感監測為一體的立體監測網絡,積累了大量長期連續、定位觀測數據。在站建有科技成果展覽室、動植物標本館、種子庫、樣品室、實驗室等;建有職工食堂和學生專用食堂、招待室等,可同時滿足200人用餐和住宿,是開展荒漠生態系統[2]定位監測、科學研究、試驗示範和社會服務的理想平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