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琥珀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琥珀炮製方法與飲片性狀

目錄

【藥材來源】

琥珀為古松科松屬植物的樹脂埋藏地下經年久轉化的化石狀物質琥珀Amber。是遭受過局部氧化的碳氫化合物。從地層或煤層中挖出後,除去砂石、泥土及煤屑。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有側柏子制:凡入藥中,用水調側柏子末,安於瓷鍋子中,安琥珀末中了,下火煮,從巳至申,別有異光,別搗如粉,重篩用(《雷公》)。唐代有「炙」(《顱囟》)。宋代有「以醋三升熬如膏」、「細研,水飛過」(《聖惠方》)。水飛法一直被後代沿用。明代有豆腐漿水制:同豆腐漿水煮百沸,略炙另研(《仁術》);豆腐制:「用細布包內豆腐鍋中煮之,然後灰火略煨過。」(《粹言》)清代尚有乳制:乳浸三日煮軟,搗碎用,上品也(《玉楸》)。

【現代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或研成細粉。

【飲片性狀】

琥珀為不規則塊狀、顆粒狀或細粉狀。表面血紅色或黃棕色。不平坦,有光澤,體輕,質酥,捻之可碎,但稍澀而微黏。燃之易熔化,放出似松香氣,變焦。摩擦帶電。氣無,味淡。煤珀呈不規則塊狀或顆粒狀,表面淡黃色且透明,部分表面呈黑色。體較重,質較硬,捻不易碎,燃之易熔,略有似松香氣。磨擦帶電。

【炮製目的】

琥珀性味甘,平。歸心經、肝經。具有鎮驚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的功能。   本品多生用,用於驚風癲癇,瘀血腹痛,癮瘕疼痛,小便不利,血淋莖痛。

【應用選擇】

  1、驚風癲癇配伍炒山藥、硃砂、甘草、天竺黃、檀香、炒枳殼、茯苓、膽南星、炒枳實、紅參為丸,具有鎮驚安神,清熱化痰作用。可用於發熱抽搐,煩躁不安,痰喘氣急,驚癇不安,如琥珀抱龍丸(《藥典》)。配伍珍珠、硃砂、赤芍等,可治驚風發搐,如琥珀散(《總微》)。   2、瘀血腹痛常與酒牛膝、虎杖、丹皮、薑黃、桃仁、炒虻蟲等同用,功能祛瘀止痛。可用於惡露不下,氣攻心腹,煩悶刺痛,如琥珀湯(《總錄》)。   3、血淋莖痛琥珀為末,燈芯湯送服,可治小便尿血(《仁齋直指方》)。配伍赤小豆、金錢草、當歸、海金砂、鬱金、炒蒲黃、制乳香、制沒藥、川牛膝、雞內金等,可治泌尿系統結石(《山東中醫雜誌》1983)。

【現代研究】

琥珀化學成分不十分固定,通常是由琥珀松脂酸的龍腦醚、游離琥珀酸以及非結晶質琥珀等的混合物構成。煤珀或含硫。琥珀屬非晶質體,故對X射線無反應。琥珀約50℃開始失重,至480℃急驟失重,占樣重的85%,自480~750℃,失重緩慢,占樣重的25%。即受熱揮發,高溫(約800℃)全部揮發。煤珀分三階段失重,即分別在390℃雙谷間,465℃尖谷段和456~605℃間。這些特點與其C:H:O比例相關。煤珀中無機微量成分量大於琥珀,說明無機混人物量大。琥珀中也含有少量無機物。

【附】

文獻摘錄:「入藥研末,用湯調服。」(《蒙筌》)「一雲安心神,俱宜生搗,人目制過用。」(《粹言》)「古人有用火煅者,雖易碎,去其真性,又近於燥,不可用。水磨者,盪去細塵,虧者太過,又不可。不如用布數層包定,鐵錘打碎,放開,揀細者入抒缽內,輕輕慢研細篩,真性不失,虧者不多也。」(《一草亭》)

【總結】

琥珀的炮製方法始載於《雷公炮炙論》,記載有側柏子制的方法,其意在於增強琥珀鎮驚安神的作用。宋代《太平聖惠方》琥珀煎丸中的琥珀是用「研細,以醋三升熬如膏」的方法炮製,其目的是以醋制達增強祛痰的作用。配伍虻蟲、桃仁、大黃等活血祛瘀藥,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通。歷代炮製方法中以研細粉服用居多,此外尚有水飛、豆腐漿水制、豆腐制;主要在於研細及除去污穢潔淨藥物。 [1]  

【炮製方法】

一、淨制 除去雜質(《藥典77》)。 二、切制 1.用時研成細粉(《藥典77》)。 2.用時搗碎(《規範》)。 3.水飛 先將琥珀研細過篩後,置乳缽中,水飛至無聲為度,或加水超過藥面5cm,研10-15天(可酌情稍加水)。至放在舌上無渣滓為度(如用球磨機水飛只需60-72小時)。先澄清1夜,然後吸出上層清水,將琥珀鋪在紙或布上,紙蓋曬乾,再研細即可(《集成》)。 4.燈心草制 取琥珀研細,加燈心草同研過篩,再研1次,俟成細粉即可(《集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