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碗鎮
玉碗鎮地處關河上游、出水河、玉華河兩岸,位於大關縣城南郊,川南經濟區和滇東北經濟區的連接線上,「213」國道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古因轄區內「五尺道」旁有一大石上有一形如碗狀石凹,常積水於內得玉碗水小驛站名。[1]
目錄
地理環境
玉碗鎮地處關河上游、出水河、玉華河兩岸,位於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城南部,川南經濟區和滇東北經濟區的連接線上,「213」國道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古因轄區內「五尺道」旁有一大石上有一形如碗狀石凹,常積水於內得玉碗水小驛站名,從清朝末年屬圖樂鄉,解放後歸翠華區(鎮)1988年將原翠華鎮南端的石灰、玉碗(一分為二成玉碗、老街)出水、火地四村變五村設玉碗鄉行政建制,2002年8月撤鄉建鎮,玉華可自南向北蜿蜒曲折,至玉碗橋頭同衝破深澗到小灘的出水河匯合,注入關河主流順流而下靈關岩,境內山川秀美,長廊翠竹叢生,宛如鑲嵌在關河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自資資源
玉碗鎮系高海拔低緯度內陸地區,境內地貌複雜,高山、河谷、深澗、坡地,相互交錯,立體氣候十分明顯,山高一丈水冷三分,十里不同天,四季分明,春旱夏雨秋涼冬冷,年平均氣溫14℃,最低氣溫負5℃,最高氣溫29℃,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雨季集中在6、7、8三個月。
鎮政府距離大關縣城11公里,昭通市50公里,幅員國土面積99.78平方公里,轄村民委員會5個,村民小組108個,41個自然村,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0攝氏度,擁有耕地面積14475畝,林地96177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0700畝,適宜種植烤煙、核桃、梨、蘋果、板栗、杜仲、香椿、玉米、馬鈴薯、小麥、豆類、蕎麥及冬早蔬菜、羅卜等。
玉碗這片美麗的土地,蘊藏着豐富的礦產資源,高速公路橫穿全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又被大關縣委、縣政府確定為工業重鎮,給奮起的玉碗注入的新的生機和活力,青山綻放出微笑,關河唱響出歡歌,玉碗這方祖祖輩輩生息不止的土地,煥然一新,盡情揮灑千年的吶喊,爆發蓄勢已久的磅礴力量,面對新的發展機遇,鎮黨委、政府將發展思路定位為實施工業強鎮,生態旅遊富鎮戰略,樹好一個窗口(大關南大門)、建好兩個車間(出水、火地畜產品車間和玉碗老街石灰糧經畜結合的綠色食品車間),圍繞縣城消費做文章,把玉碗建設成為大關的南門工業小集鎮,生態旅遊休閒觀光地的路子。[2]
農村經濟
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7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63元,其中農業產值1207萬元,林業產值62萬元,畜牧業產值1327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及外出務工收入為主,2008年全鎮外出務工收入5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00人,占勞動力的36.7%,在縣外、省內務工共1680人,到省外務工人數920人。
農業產業化
農業是安天下的第一產業,也是我鎮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玉碗鎮始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加大科技培訓和良種推廣力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2007年農民收入實現了預定目標。
第一產業糧食生產,林業生產,畜牧業生產穩步推進;第二產業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兩大戰略」,建設「四大基地」的發展思路,依託玉碗煤炭優勢,全力打造煤炭工業園區,實現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10%;第三產業實現同比收入增長121%的迅速增長態勢。
玉碗鎮現正朝着鞏固糧、煙、畜支柱產業,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努力實現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化農業的方向努力奮鬥。[3]
特色產業
玉碗鎮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竹筍、花椒、核桃、板栗、柿子、梨、蘋果、桃子、李子、柑桔、青紅椒、冬早瓜果、均有相當產量;原煤、鉛、鋅、鐵、石灰、石英等儲量可觀;2000年來,主產品主要銷售本地和四川等地。
全鎮有耕地總面積14475畝(其中:地14475畝),人均耕地0.33畝,主要種植玉米、紅薯、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9617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桃、梨、李子等經濟林果;草地11520畝;荒山荒地18358畝,其他面積7840畝。有煤、石英、鐵、鉛鋅、石灰石等資源。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既可當蔬菜食用,也可入藥,該作物種植投入成本低,易種植,屬耐寒耐旱作物,一年四季均可銷售宜與洋芋、酥麻麻等套種,能疏鬆土壤,經濟價值高。如種植時不折斷可當年獲益,折斷後則需兩年的生長期,畝產達300至400斤。2007年玉碗鎮部分群眾已向周邊市場銷售了近萬斤折耳根,創產值2萬餘元。
酥麻。酥麻具有投入成本小,易種植高海拔地區,生長周期短,經濟價值高等特點。根據玉碗鎮2006、2007年種植情況,該作物宜與洋芋套種,但不影響種植面積,種洋芋的農家肥能有效提高酥麻麻產量,綜合兩年來的生產和銷售情況,畝產穩定在120斤左右,單斤銷售2006年為3至3.5元,2007年為4至4.5.元,年升值1元。
城鎮建設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該鎮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教育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 展,全鎮新建教室1000餘平方米,建住宿樓1250平方米,新修廁所5個,維修校舍3000餘平方米,共投入資金102萬元,達到了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優質課桌凳,校校有安全文明夠用的廁所。醫療條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村建起了村級衛生站,村計劃生育服務室,鄉衛生院增添了醫療設施,加強了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了醫療水平,極大的方便了人民群眾就醫。廣播電視事業有了明顯進步,新建了地面衛星接收站,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85%,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鎮居民儲蓄總額達200多萬,全鄉有電話用戶220戶。
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全鄉經濟發展,玉碗鎮黨委政府從抓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入手,充分發揮本鄉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加快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努力把玉碗建成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基地和多經生產基地,力促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建成文明、富裕的新玉碗。[4]
社會事業
以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為特色的平安、和諧的長廊生態鎮創造了極良好的氛圍。
玉碗鎮建有中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2008年擁有教職工30人,在校生608名,並有食宿班設施和體育活動場所;有小學16所,校舍建築面積7187平方米,2008年擁教師112人,在校學生1862名,教學設施不是十分齊全。目前,全鎮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70人,其中:小學生1862人,中學生608人,入學率均在97%以上。
全鎮建有文化站一個,文化活動室二個,較好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所獲榮譽
2008年獲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省、縣級先進鎮獎勵和省市數字鄉村「先進集體」獎,安全生產一等獎,全國第一、第二次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獎。
2005年被大關縣委評為「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和各單位」,2006年1月獲「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省級先進集體」獎,2006年9月,大關縣委、縣政府授予大關縣「兩基」攻堅工作先進集體單位,2006年2月大關縣委、縣政府授予「工業經濟發展先進集體」獎,2007年經驗收合格授予「平安鄉鎮」獎。
基層組織
2008年全鎮共有5個黨總支部,30個黨支部,黨員344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10人,女性黨員35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44人,高中(中專)文化程度74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16人,六十歲以上的93人。
全鎮設團委一個,團總支6個,團支部28個,團員844人,其中女性團員240人。
人口衛生
全鎮轄石灰、玉碗、老街、出水、火地5個村委會,截止2009年,108個村民小組,3436戶,總人口14100人,其中:男性7417人,女性6683人,農業人口13926人,占總人口的98%,,居住着漢、苗、回、彝等民族。
已建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一個,村級衛生室5個,有村醫生15人,鎮村衛生院(室)的建立,為玉碗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室,大病進鎮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服務體系。2008年,參加合作醫療11360人,參合率82%,享受低保1115人,人畜混居的農戶15戶,占農戶總數的0.4%。
歷史文化
玉碗鎮現住地新村為玉碗村委會轄區內一個由1963年洪水沖毀關河岸邊後遷居形成的村民小組,距大關縣城11公里,有五尺道橫貫南北。境內靈關岩(縣文保點)系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戰事中,烏蒙府懷遠將軍劉琨率部攻打縣城,夜過此關無法,遂將頭掛燈籠的羊群在前破路,阻軍認為是人,便將擂石放下,認為已將劉軍打下關河,劉軍趁機攻破此關,向縣城進發,現留有崖壁石刻字「夜過此關」遺蹟。
擦耳岩,位於現舊公館隧道外側,原「五尺道」路面,此處岩懸路窄,人馬往均有擦掉耳朵這嫌的陡岩險關。
天生橋,位於現玉碗村大石包村民小組出水河上,是「五尺道」上自然生成下通河水,上可通行的石灰岩,現已改修為水泥橋面。
出水洞,在盤河五寨同玉碗出水村民小組接界山脈的底部,天然泉水從山腹洞內噴涌而出,匯入出水河,70年代,大關縣興修水利,引水入出水大堰,向北流經翠華,到田園村灌溉良田。
玉碗鎮境內這塊歷史悠久的熱土,古為土著(現彝族)居住地,現仍有火葬墳,寨子阿多羅等彝俗地名佐證。因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戰事頻繁,而土著人多行遷徙,到民國年間,自廣東、貴州威寧、江西吉安、四川南部遷來,漢、回、苗同極少數土著共同生活在這塊古老的「五尺道」玉碗水驛站沿線,辛勤勞動,奮鬥不息。[5]
人文地理
玉碗鎮地處關河、出水河上游,大關縣駐地南端,介於北緯27°34″到27°43″和東經103°50″至103°58″之間,東與天星鎮接壤,南和昭陽區盤河鄉街界,西與上高橋鄉毗鄰,北鄰翠華鎮聯合辦事處,轄石灰、玉碗、老街、出水、火地5個村委會,108個村民小組,居住着彝家土著及清末、民國初年從廣東、江西移來眾多漢人,從貴州威寧、草海輾轉遷徙定居的苗胞、回民等。2008年有居民3436戶,14100人。擁有勞動力資源7078人,擁有國土面積99.78平方公里(計149670畝),其中耕地:14475畝,草地11520畝,林地96177畝,荒山荒地18358畝,其他面積7840畝,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1050米,鎮駐地1100米,年平均氣溫為10℃,年降水量為1100—1300毫米之間。
玉碗鎮解放前屬圖樂鄉,後為翠華公社、區,88年將石灰、玉碗分出老街、出水、火地等五個村新設玉碗鄉,2002年撤鄉建鎮,因96年異地搬遷思茅101基地(出水的廠坪、火地的老君山)2個村民小組,現實有106個村民小組。
該鎮農戶中有苗族660人,主要居住在出水興隆村民小組、火地光明自然村及玉碗村的何家坡村民小組,同廣大漢族及回、彝農戶團結和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拚搏,同時不斷發揚光大他們鮮艷奪目的手織服飾工藝及能歌善舞之傳統,每年五月花山節,耍山樑子上活躍着少男少女的接麻穿針、賽馬、踢球的身影、載歌載舞的風姿。
鎮駐地新村為63年水災沖毀關河邊新街後新形成的村民小組,距縣城10公里,「五尺道」貫通鎮內南北、靈關岩、擦耳岩、出水洞、天生橋等歷史驛道古蹟均在石灰、玉碗村境內,今213國道、昆水公路橫穿腹地而過,境內有盤玉公路、紅玉公路同其連通,出水炭山公路,全鎮通達里程達120餘公里。
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英砂、鉛、鐵、石灰石、鎂等,煤層儲量尤為豐富,主要分布在石灰、玉碗、老街村內,現有阿多羅和肖家溝、大坪煤礦在組織生產原煤,部分解決縣內生產、生活用煤,大部分銷往昭通、宜賓等地,石灰村的李子、田壩、石灰、甘河、紙廠等村民小組的石灰燒制技術及成灰質量在大關居首,在昭通市也小有名望,可稱傳統資源、傳統產業,鉛鋅以火地村兩河自然村為主要生產地,金屬鎂、石英砂等儲量可觀,長埋地下,正嗷待采。
近年來,經長江流域百里長廊建設以及退耕還林(竹、草)對綠化植被、水土保持及竹、林建材增加創造了一定的發展基礎。農業在推廣玉米單交籽種、單株定向密植移栽、地膜覆蓋等技術措施,薯類脫毒品種,蔬菜引進單交高產商品籽種,實行套、間合理配套、施肥等措施,對產量、質地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方面都有很大進步;通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容村貌整治的啟動,安居工程的實施,農民的居住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農村電網改造,農村用電普及面正在擴大,同時錦坤鑄造有限公司、火地仁和鉛鋅礦廠、昭通麗景水電開發公司等重要工程的開工建設,為我鎮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面對機遇和挑戰,玉碗鎮目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地理環境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居住分散,耕地貧瘠,肥力差,形成農業生產水平低,基礎設施仍然較差,產業結構單一、高二半山以上地區群眾,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科技水平素質低下,經濟基礎薄弱,諸多項目處於起步起步和規劃之中,為此,中共玉碗第二次黨代會確定「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打造玉碗工業園區,建設生態旅遊富鎮,開發人力資源,打造特色經濟,發展基礎工業,構建和諧玉碗「的發展思路。
重點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雜交玉米11000畝,其中地膜包穀5500畝,紅苕3000畝,馬鈴薯脫毒品種,平衡施肥7000畝,生薑基地300畝,魔芋基地400畝。
蔬菜種植2000畝,發展冬早蔬菜1200畝,冷涼蔬菜1500畝;飼料作物4000畝;發展養殖業,引進良種母豬200頭,年培育仔豬5000隻,出欄12000頭;發展黃牛凍改300頭,年出欄肉牛400頭,出欄肉羊2800隻,家禽出欄180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6100個,到2009年,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1963元,增加到2300元。
玉碗這方熱土,還沐浴着改革的雨露,煥發着蓬勃生機,全鎮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吃苦耐勞,勇於拼搏,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朝着「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進,以奮發向上的昂揚鬥志為建設平安、和諧、秀美、小康玉碗而努力奮鬥,我們熱烈歡迎、殷切希望遠道而來的客人觀光、遊覽、相互溝通、共同切磋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技藝,我們堅信玉碗的明天一定會更好。[6]
民風民俗
玉碗鎮雖是彝族先民聚居地,但是時代的變遷,只存少數,又因歷史南來北往幹道在此,交通較為便利,特別是公元1731年定縣城在放馬壩(今大關縣駐地),經濟,人戶逐漸昌盛起來,到2008年有漢族13341人,苗族663人,回族69人,彝族僅14人,共同開發農村資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團結和睦,互惠互利,互相尊重,關係融洽。尤其是苗族同胞的服飾,不僅色澤鮮艷奪目,而且手工藝精湛,更有長足進步,能歌善舞之傳統更加發揚光大,技藝更加嫻熟,浪漫而奔放。
新型苗家新居多有傳統色彩;回民飼養牛馬的經驗十分豐富,彝民吃苦耐勞之精神更是表現出色。每當五月「花山節」,六月「火把節」,各少數民族縱情歡歌,共贊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好形勢,好生活。玉碗的河谷、山巔無處不洋溢着節日的氣氛,山歌、蘆笙、賽馬、接麻穿針、鍋莊舞、祝酒歌遍及山寨,不滅的篝火,如繁星映紅了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