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燥勝則干

來自搜狐網的圖片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燥氣偏勝出現乾燥的病理。燥氣太過,就會耗傷津液,出現口唇鼻咽乾燥,皮膚燥裂,乾咳,大便乾結等傷津症狀。

燥勝則干是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燥氣偏勝而導致乾燥少津的病理過程。

如出現口鼻乾燥,皮膚皸裂,小便短少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熱勝則腫,燥勝則干。"

語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燥氣偏勝出現乾燥的病理。

燥氣太過,就會耗傷津液,出現口唇鼻咽乾燥,皮膚燥裂,乾咳,大便乾結等傷津症狀。[1]

目錄

1拼音

zào shèng zé gàn

2英文參考

predominant dryness causing wither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註解

燥勝則干為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燥性乾澀,燥邪致病易傷人津液,導致各種乾燥症狀的病理變化[1] 。燥氣太過則耗傷津液,出現口鼻乾燥、皮膚皺裂、毛髮不榮、乾咳無痰、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狀[2]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熱勝則腫,燥勝則干。」

4參考資料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72.

古籍中的燥勝則干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氣味陰陽寒熱偏勝之為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此以下論天之四時五行...

《素問經注節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紀大論外也。)熱勝則腫,(「瘡瘍癰腫,火之病也。」)燥勝則干,(「精血津液枯竭於內,皮膚肌肉皴揭於外,皆燥...

《靈素節注類編》:[卷九治法準則總論]經解;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此承上文,詳氣味之功用...

《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七]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三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隨氣所在,...

《醫學綱目》:[卷之四十·《內經》運氣類注]五運六氣總論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隨氣所在,...

參考文獻

  1. 燥勝則干,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