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燃燈古佛坲誕日

八月廿二日是什麼日子?燃燈古佛聖誕日,又名定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錠光如來,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

目錄

燃燈古佛的傳說

一、出生自帶光明

釋迦牟尼佛是他的「接班人」,燃燈古佛將手中這盞燈遞給了世尊,世尊接續傳燈,讓佛法的燈光遍照,眾生永脫諸苦。

古人說,賢聖出生,大多有祥瑞降臨。燃燈古佛也不例外,他出生時,一時間,周圍的一切如燈一樣明亮,熠熠生輝,照亮着周遭。連日月光輝都黯然失色了,他出生自帶光輝,所以他的父親喜不自禁,給他取名燃燈太子。

燃燈太子長大後,父親有意將王位給他,深知世事無常,對塵世王權富貴無所求的他,一心要出家得道,將王位讓給了他弟弟,就決然出家了。得道後他被稱為燃燈如來,遊行世界,開化群生,滾滾紅塵中雖然少了一位權貴,但是我們眾生多了盞明燈,一燈能除千年暗,燃燈古佛從遠古就照亮世間。

過去世,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善慧童子的時候,他曾遇到燃燈古佛游於世間,便與燃燈古佛結下了殊勝因緣。有一次善慧童子看見一女子手捧青蓮,蓮開五莖,心想蓮花是佛教聖花,而這五莖蓮花更是聖花中的聖品,如此珍貴之物一定要供養給燃燈古佛,於是便花重金買下了青蓮,虔心供養,燃燈古佛被他的虔誠所感動。

後於過去無量劫中,善慧童子巧遇燃燈佛於行路,路面坑坑窪窪,泥濘不堪,善慧童子不忍心看到,燃燈古佛雙腳沾污,他將自己的衣服解開鋪在路上,仍是不行,便散開頭髮,將頭髮鋪在路上,讓燃燈古佛踏身過去。

燃燈佛對他布發掩泥之心大為感動,故而於生日之時,為善慧童子授記曰:「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即預言九十一劫後,證悟成佛。

燃燈供佛的功德

《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有如下記載:舍利弗。若彼眾生於佛塔廟奉施燈明。以此奉施所作善業。能獲安樂可樂之果彼施燈明作善業時。欣喜相應從信心起。於現世得三種淨心。施燈功德經又說: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布施明燈的人,可以得到無數的福報。

一、臨命終時,會產生三種智能:憶念善法而不忘失,平生所造的福德善事會自然浮現心中,心生歡喜,開始念佛,身心清淨而沒有苦惱。

二、臨命終時,可見到四種光明:日輪圓滿湧出,清淨的月輪圓滿湧現,見到許多身上有光芒的天人坐在一起,見到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也看見自己在佛前恭敬合掌。

三、死後生忉利天安享福報,自知宿命。天福享盡,不墜惡道,投生做人,出生在尊貴的佛化家庭。

四、得到四種福德:相貌莊嚴,資財充足,有大善根,有大智能。

五、得到四種清淨: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善友清淨。

六、得到八種無量的果報:1、得到佛陀無量的眼光。2、得到無量的神通。3、得無量的佛戒。4、得如來無量的三昧。5、得如來無量的智能。6、得如來無量的解脫。7、得如來無量的解脫知見。8、得明白一切眾生的興趣或嗜好。

七、獲得八種無量資糧:得無量正念資糧;得無量大智資糧;得無量信心資糧;得無量精進資糧;得無量大慧資糧;得無量三昧資糧;得無量辯才資糧;得無量福德資糧。

八、得四無礙辯,乃至次第得一切種智。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一切都是為不同眾生的心性而說,而不是我們狹小心量所分辨的世間所得,佛的心愿是解脫世人的煩惱輪迴,獲得平等正覺的大智慧。[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