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十年訪汶川(倪賢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災後十年訪汶川》是中國當代作家倪賢秀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災後十年訪汶川
2018年春天,距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後,我因採風來到汶川,這裡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着美麗的家園,若干年前地震的痕跡早就看不到了。當時,我客居的一個社區大門靠街角處有位老皮匠,支起個小攤做些補鞋、修拉鏈的皮匠營生,這種修鞋攤到處都是,最平凡不過。因此,我來來往往無數次,卻從未留意過。
那些日子,我在美麗的汶川遊覽,但最為震憾的,還是在綿陽參觀「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令我近距離地感觸到那場特大自然災害給人們留下的傷痛,至今難以彌合。後來,腳下一雙為我「服役」年余的皮鞋,鞋底磨穿了個小洞,雨天有點滲水。我準備扔掉,但又想不妨修修。我拎着那雙鞋來到老人的攤前,這裡凌亂蕪雜,地上扔滿了破舊不堪的皮鞋,如果不是為了修鞋,我會忽略這個平凡的小攤,忽略這個平凡的老人。他是一位頭髮略帶花白的老人,坐在一張舊帆布椅子上,戴着一幅老花鏡,正聚精會神地用縫線機為一隻開裂的鞋上線。他膝上蒙着一塊骯髒的破布,腳邊儘是些盛着鐵釘、膠水、鞋幫的罈罈罐罐。老人身後的牆邊,赫然斜倚着一雙拐杖,原來他不僅是一個平凡的老皮匠,竟然是位「不良於行」的殘疾人。
上前說明來意,老人停下手裡的活計,接過鞋仔細察看。「您看還能修嗎?」「沒問題,比這破得厲害的也修得多了。擱下吧,明天可以來取。」老人咧開嘴笑了,滿臉皺紋雖然寫着歲月的滄桑,一個很平凡的老人,但那一瞬卻顯示出由衷的快活與得意。我點點頭,正準備離開,一位遊客——時尚靚麗的女士「一腳高一腳低」地走過來,原來她的高跟鞋出了「狀況」——三寸高跟令人尷尬地掉下來了。老皮匠趕緊「救急」,他嫻熟地取出斷裂在鞋根里的釘子,重新對齊,用強力膠水固定,然後緊密地釘上鞋釘,使之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一起。不一會兒,女士又可以穿上鞋「瀟灑走一回」了,代價卻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塊錢。她感激地一再致以謝意,老人只是微微笑,揮一揮手。
翌日,我又來到老人的攤前,他瞄了我一眼,隨即順手從鞋櫃裡取出鞋遞給我。接過來一看,鞋底換了新的,有些崩了線的地方重新縫合了,而且鞋面擦得油光鋥亮。想不到我打算拋棄的「敝履」,竟面目一新,大可以繼續為我服務。當我穿着它上班或上街,還是很配衣服,一點也不顯寒酸呢!「鞋底都換了,所以價錢要貴些。」「多少錢?」「十塊!」「不貴,不貴,我本來打算扔了的。」
我乾脆蹲下身來與老人攀談起來,原來他本是一個健全的人。在那場大地震中,他失去了一條腿,後來截肢了,保住了一條命。就是在這樣的境況下,後來他跟一位皮匠師傅學了手藝,現在以此營生,雖然政策好,他並不愁吃穿,但堅持每天出攤,為居民和廣大遊客服務,只收取一點微薄的成本費,他不怨天,不怪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日子過得艱難卻心安理得。尤其是每當花很小的代價將一雙雙破鞋修復,變無用為有用,既獲得正當報酬,又博得皮鞋主人的感謝,心裡便感到特別滿足與欣慰——不是世界上所有平凡的行動都是沒有價值、毫無意義的。他堅持低價補鞋,因為他說在地震中雖然遭遇了不幸,但也得到了很多的關懷,做人要奮進,也要感恩。
我從此開始留意起這位平凡但自尊自強的老人,看他戴着老花鏡孤獨地偏居一隅,全神貫注地縫縫補補;看他拄着雙拐,艱難地拖着小推車出攤或回家;看他勞累後短暫的休憩、貧乏中常常綻放的笑顏……每一回,心裡都會生髮出莫名的憂傷與感動。還記得那一首人人都能吟唱的歌——《真心英雄》嗎?燦爛星空,誰是真心英雄?汶川的老皮匠用他的行動雄辯地證明,他平凡的人生因為幫助別人,更因為自立自強而變得不再平凡;也讓我再一次深信,在這座偉大的城市,生活中那麼多平凡的人,卻因為他們彰顯和弘揚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最多感動!
著名的台灣女作家羅蘭說過,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勞動者,是最美麗的人!汶川的老皮匠就是這樣的典範。也許,他的夢想只是做一個對社會、對城市有用的人,而正是像他這樣自強不息的新汶川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經過了十年的磨難和艱苦奮鬥,逐漸消除了大地震給他們帶來的傷害,而且把新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幸福,彰顯出人與自然、科學、生命、家園的緊密聯繫,從而構成了偉大的中國夢、汶川夢、減災夢的一部分,就讓我們與他們在實現夢想的征程中一路同行吧! [1]
作者簡介
倪賢秀,湖北武漢人,自由撰稿人,近年來創作和發表散文、詩歌、小說、評論等文學作品數十篇,獲得過近百項各類徵文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