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 是澳大利亞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化石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裡採集到已經滅絕的巨袋鼠化石52具;在洞中發現了袋獅骨骼化石,此化石保存得相當完整。後來,考古學家又在這裡先後發現了幾萬塊袋獅下顎骨和頭骨化石,同時還發現了針鼴、鴨嘴獸以及鳥類、爬蟲類的骨骼化石。其中有的骨骼化石長達2米,直至今天依然在洞穴中保存着。遺址群中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28萬年前,這處化石遺址提供了澳大利亞遠古時代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1]

地理位置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位於澳大利亞的納臘庫特里和利伯茲里。其中,納臘庫特里的面積約3平方千米,利伯茲里的面積約100平方千米。

研究發掘

公元1859年納拉庫特山洞洪積世的化石被一個叫泰內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亞找到了聖經里「大洪水」的證據。當時在英國、在歐洲正在進行着一場有關進化論和上帝創世論的激論,此處化石遺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公元1980年斯特林教授描述了自斯貝西蒙山洞發現的謎一般的有袋類「獅子」的遺骨,這引起了科學組織的些許興趣,但更深的研究並沒有進行。

公元1963年~公元1964年南澳大利亞的洞穴探測組織在海斯泰山洞採集到已經滅絕的巨袋鼠三個亞科的52具化石,隨後更多的化石在佛克斯山洞被發現,所有的化石都被保存在南澳大利亞博物館裡。此時古生物學者羅德·威爾士和洞穴探測組織的成員開始對岩洞進行更細緻的搜尋,以求發現更多化石。

公元1969年卡特萊爾和威爾士發現了維克多利亞岩洞的擴展地帶。他們穿過一系列山洞和其通道,發現了一個有着成千上萬脊椎動物化石的山洞。如今這處遺址被稱作化石洞。公元1971年發掘繼續進行,加爾布里斯和瑞特穿過距化石洞幾百米遠的狹窄的通道,發現了兩處化石遺址,後來這些發現一本期刊作了專門報道。

公元1969年下半年開始在佛林德斯大學學者羅德·威爾士的指導下對化石洞進行發掘。羅德邀請了當時在阿德萊德大學地理系的凱文教授進行地理探測,確定岩洞和化石的年齡,這項工作直到今天仍在進行。[2]

世界遺產

位於東澳大利亞北部和南部的里弗斯雷納拉庫特排在世界十大化石景點之列。這兩地完整地呈現澳大利亞特有動物群的演化關鍵時期,是一極珍貴的化石遺址,遺址群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00年以前,它們極有力地代表了澳大利亞珍稀動物群的各個進化階段。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澳大利亞冰河紀巨型動物(巨大的、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化石,也包括一些近代生物的化石,如蝙蝠、蛇、鸚鵡、龜、老鼠、蜥蜴和青蛙等。 里弗斯利及納拉庫特分別位於東澳大利亞的北部及南部,是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化石發掘地之一。在這兩處所挖掘到的化石不僅數量可觀且都相當完整。其中里弗斯利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發掘地之一,其大多是活動於中新世及上新世時期的動物,而在納拉庫特所發現的化石中,有種類仍存活於現今的澳大利亞境內。[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