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建造時間 860-874年高33米

地 點 潼南縣城西北

1.5公里定明山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西北1.5公里定明山下。[1]

簡介

咸通年間(860-874年)始建,初名南禪寺,宋賜額定明院,今俗稱大佛寺。寺依山崖凌空而立,廟高33米,梯台狀,佛閣七層,層層飛檐高翹,皆覆琉璃瓦。崖壁鑿雕釋迦牟尼坐像,高達27米,頭像為唐咸通年鐫刻,佛身為宋靖康二年(1127年)續刻。頭飾螺鬢,袒胸,着雙領下垂外衣,左手壓膝,右手置腹前,全身飾金。

詳情

潼南大佛寺位於重慶市潼南縣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潼南大佛寺創於唐咸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後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

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檝、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閣、觀音殿、玉皇殿、鑒亭四座木結構古建築,多系清末遺物。玉皇殿始建於民國11年(1922),據說原是當地百姓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間的觀音殿,建於宋元年間,1946年重建,內塑千手觀音。據說,觀音列於佛祖右側,是潼南大佛寺有別於其他寺院叢林的地方。大像殿內,是依崖而鑿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頭飾螺髻,方面大耳,慈眉祥目,臉頰豐滿,依山面江,赤足端坐,周身貼金,光彩熠熠。因此這尊大佛俗稱「八丈金仙」,它是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

這尊釋迦牟尼坐像高18.43米,胸圍8.35米,結跏趺坐,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於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形態逼真,體態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為雄偉。據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寺的大佛,身、首的開鑿年代相距甚遠。佛首鑿於唐咸通元年(860),成於廣明元年(880)。而佛身的開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時間長達250多年,直到宋靖康元年(1126)始初成。

「佛」字此後,按佛首比例展開佛身,又用了26年的時間,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才完全鑿成。整座佛像開鑿前後共歷時290多年。大佛鑿就後,南宋紹興壬申年(1152),為了給佛像飾金,又進一步對佛像加工細磨,該寺僧人法修還遠赴瀘州,向瀘州刺史馮檝化緣。馮檝是一位虔誠的信佛居士,慷慨以俸金用作金飾,還親自撰文刻碑記事。紹興二十二年(1152)二月,大佛裝鑾飾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貼金。後來,在清嘉慶七年(1802)、同治九年(1870)、民國3年(1914)和民國10年(1921),大佛又先後4次重裝金身。

潼南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過去被稱為「蜀中四大佛」之一,1956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05月25日,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為隋至清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以大佛為中心,在東西長達里許的崖壁上,留有歷代騷人墨客書鐫的題記、詩詠、碑碣、造像等83則,鎦金楹聯鐫刻20則,水文題刻5則,龕窟104個,佛像700餘軀。另有「石磴琴聲」、「頂天佛」、「鑒亭」、「翠屏秋月」等名勝古蹟,與「八丈金仙」共稱十八勝景。

參考來源

  1.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