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年2月11日-2002年3月13日),出生德國馬爾堡,德國哲學家,其哲學體系詮釋學部分源於威廉·迪爾西(Wilhelm Dilthey),埃德蒙·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概念,在20世紀的哲學,美學,神學和批評中具有影響力。

生平

加達默爾是化學教授的兒子,曾在布雷斯勞、馬爾堡、弗萊堡和慕尼黑的大學學習人文科學。

1922年,在海德格爾(Heidegger)的弗萊堡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1933年,在馬爾堡(Marburg)的基爾(Kiel)講授美學和倫理學。

1937年,他被任命為特別教授。

1939年,他成為萊比錫大學的正式教授。

1947年,受聘於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系首席教授。

1949年,受聘於海德堡大學,接替了卡爾·雅斯貝爾斯的職位。直到1960年60歲時。

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真理與方法》。之後的40年中,他出版了其他主要著作,與各種思潮的主要人物展開對話,進行諸多演講和討論,獲得諸多榮譽。

1968年,成為海德堡大學的榮譽教授,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德國哲學的「幕後主導者」

伽達默爾在海德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寫出了遲到的巨著《真理與方法》,而且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他在之前歲月中養成的博大性情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沒有「伽達默爾主義」,而是指導學生走上各自的道路。不僅如此,他還樂意提攜當時雖然不屬於自己學生,但特別有天分的年輕一代思想家,包括哈貝馬斯卡爾·奧托·阿佩爾恩斯特·圖根哈特以及奧托·珀格勒等後來聲名卓著的人物。

因此,伽達默爾贏得了一個綽號:德國哲學的「幕後主導者」。

1968年,榮休之後,他開始了年輕時錯過的世界講學,在不同的國家都繼續培養了許多外國學生。這種令人艷羨的成功,歸根結底與他所倡導的「理解」思想密不可分。

重要著作

《瓦爾海特與方法》(Wahreit and Methode,1960年;《真理和方法》)被某些人認為是20世紀關於詮釋學理論的主要哲學陳述。

真理和方法分為三個部分,依次由各章和子章組成。

在第一部分中,伽達默爾試圖利用藝術經驗來闡明真理問題。

在第二部分中,問題擴展到對整個人文科學的理解。

在第三部分中,伽達默爾最終以語言為指導、轉向哲學本體論。對於哲學外行來說,前兩個部分特別難以理解。這與伽達默爾的風格沒有多大關係,伽達默爾的風格長期以來都是清晰的,儘管主題寬廣複雜,伽達默爾總是能將重點陳述表達出來。該書的難以理解,不如說是由於解釋學和哲學史文本的密不可分,其範圍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和黑格爾,再到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更不用說其他眾多鮮為人知的作家了)。這樣一來就涉及到了多重方面,即我們不僅需要對哲學方法論的透徹理解,而且還要求對所引用的哲學家及其理論知識有基本的了解。[1]

在漢語學界,《真理與方法》及自傳性質的《哲學生涯》早已有了中譯本,但與他同時代的人物,尤其海德格爾列奧·施特勞斯相比,伽達默爾所獲得的關注似乎少得多。

他的人生是一部跨世紀的學術史

《伽達默爾傳》- 讓·格朗丹著。[2] .

伽達默爾選擇投身哲學,一開始便在馬堡這個新康德主義陣地中如魚得水。

此時,他遭遇了另一位真正的精神之父:當時已嶄露頭角,享有德國哲學「秘密國王」(阿倫特語)之譽的海德格爾。這位深得納托普及哈特曼偏愛的弟子,轉投海德格爾門下。不久之後,海德格爾卻對年輕的助手感到失望,並以一封措辭嚴厲的信件表達自己的看法。伽達默爾氣餒沮喪之餘,並未放棄與海德格爾的親密關係,但轉向了古典語文學研究,以便為哲學前景的黯淡提供另一種選擇,即成為一名古典語文學家。

當然,現實考量的表象之後,也不乏嚴肅的思想動機:哲學問題與語文學問題不可分割,只要哲學反思試圖回到原始經驗,後者則在解釋學中擔綱重新開啟古典文本的契機。隨著伽達默爾在古典語文學領域的成功,海德格爾再度認可了這位弟子,並主動提出擔當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導師。

這是伽達默爾夢寐以求的事情,他由此才真正成為了海德格爾學派中重要的一員。不過,與同窗卡爾·洛維特格哈德·克呂格先行的批判態度相比,伽達默爾當時還並未顯示出脫離老師影響的獨立性和原創性。實際上直到晚年,伽達默爾才謹慎地在著作中發展對海德格爾的批評。[3]

傳記提及的一段軼事,有力地證明了來自兩位父親的壓力是如何塑造了早期伽達默爾。

當1927年他的父親被癌症擊倒時,這位校長將海德格爾請到病床邊,希望後者向他證明伽達默爾在哲學上有好的未來。海德格爾肯定了伽達默爾的哲學能力,向他的父親做出了擔保。面對父親的自我辯護也許一直是伽達默爾哲學生涯的隱秘動力。尤其面對作為精神父親的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很長一段時間都生活在其思想的滋養和陰影之下,以至於聲稱「我始終有一種該死的感覺,海德格爾在我的背後看著我。」 (《伽達默爾傳》,第148頁。)

其他作品

《Kleine Schriften》,第4卷。

《哲學詮釋學》,(1967–77;選自第1-3卷的論文);

《對話與辯證法》(1980),包括八篇關於柏拉圖的論文;

《科學時代的理性》(《科學時代的理性》)(1982年),是德語版本的論文翻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