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青年鋼琴演奏家張昊辰寫在「演奏之外」的音樂哲學隨筆。在古典音樂與大眾審美存在距離的今天,作者試圖講述的是自己心目中鮮活而又深刻、細膩而又廣闊的屬於古典音樂的完美世界。從古典音樂與哲學、美學、歷史、社會的關係,到在音樂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作曲家們的藝術人生,再到作者本人在與鋼琴對話的生涯中感知到的共鳴和張力,書中的隨筆思考看似斷章,實際上連貫地呈現了既是青年也是鋼琴演奏家的張昊辰對古典音樂和演奏舞台的理解、熱愛、依戀與期待。


作者簡介

張昊辰,1990年出生於上海。五歲在上海音樂廳舉辦首場鋼琴獨奏會。幼時師從林恆、吳子傑、王建中,2001年起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2005年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師從時任院長加里·格拉夫曼。2009年獲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是首位獲得這一頂級賽事冠軍的亞洲人;2017年獲艾弗里·費舍爾音樂職業大獎。

張昊辰曾與諸多國際著名樂團合作,包括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法國廣播交響樂團、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悉尼交響樂團、華沙愛樂樂團、馬林斯基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等;其巡演足跡遍布美洲、亞洲、歐洲,在BBC逍遙音樂節、琉森音樂節、韋比耶音樂節、阿斯本音樂節等頂尖音樂節中均有亮相。

本書記錄作者習琴近三十年的部分思考、感悟,以一位演奏者的視角看「演奏之外」古典音樂的種種話題及人物。

原文摘錄

要說音樂有「主體」,在記憶里。每夜重放前夜聽過的,熟悉的感動又復來,不斷復聽,忽然到某天,就無須再聽了。記憶會跟着你:有時聽到久置未放的碟,我會突生失望,好像被背叛了一樣。科學家總愛指證音樂與治癒的關係,我不服:音樂,更是與創傷的關係…記憶,就是創傷呀。 是譜面的存在,使音樂,一種時間性的藝術,獲得了空間的抽象;也是它賦予了作曲家在圖像世界中編織複雜形式的可能。好比航海家沒有地圖便不能把握地理的全貌,五線譜自身正如條條縱橫的經緯,而那些蝌蚪狀的音符,就像圖中星羅棋布的地名一「音符」,顧名思義,即作為符號的聲音。就是在這樣一個抽象的符號世界裡,作曲家才得以如小說家那樣,虛構出一段段迷人的聽覺敘事;得以如設計師一般,勾勒出一座座宏偉的聲響建築…

書評

印象中的陳丹青先生是一個很直球且毒舌的人,略微讀過他的評論文集的讀者,大概都能體會到他要求之高。而今他卻給出這樣的評價:「一位90後天才鋼琴家,能在演奏之外寫下這樣的思考、見解,令我驚異」,究竟是誰能讓他如此評價,又是什麼樣子的思考與見解讓他驚異,這些都讓我十分好奇與期待。所以,我一拿到這本張昊辰哥哥的音樂隨筆集《演奏之外》就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讀着這本書,我便能感受到張昊辰哥哥的細膩、健談與感性。雖然我有的時候寫東西也會寫到淚目,但大多是自己也忘了,從不思考其中的緣由,不入腦也不記憶,從不與外人道。而張昊辰哥哥卻能夠坦然地告訴讀者自己寫到一半,竟不自制地哭了起來,讓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也擁有這些時刻,仿佛我的某個開關突然被打開,這些看似無關的文字在某個恰到好處的時機與我產生了勾連,這種感覺非常奇妙,有一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欣喜。可見書中確實流露着張昊辰哥哥的真情實感,也唯有這一點是最打動我的。


雖不愛練琴,卻愛音樂,人好多時候往往是矛盾的,張昊辰哥哥用他最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了這一切——他三十多年有關於音樂的思考體悟與無關於與音樂的種種話題。作為一名鋼琴演奏家,他在全世界巡演,當之無愧是優異的。而現在,他作為一名作者,能夠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竟讓我莫名傾羨起來。當然,文字有時候不僅僅是被讀者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寫給自己的。


《演奏之外》這本書的誕生得益於某音頻欄目的製作,前幾章都由原先的音頻講稿整理而成,後者則是作者相對私人化的寫作內容,書的最後還收錄了對話形式的訪談。有意思的是書中還有大量照片,一些是歷史文獻的剪影,一些是附帶作者記憶的照片。每一張圖片底下都有作者的一段文字介紹,也是我非常喜歡看的部分。作者的分享都很有趣,沒有咬文嚼字,沒有故弄玄虛,沒有賣弄文采,有的只是緩緩地講述,也有呼籲與疑惑。看到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491手稿的照片時,我反反覆覆聽着這支樂曲,似乎感受到了上面所謂的「笑臉」的內涵。儘管莫扎特寫下這部作品時,人生處於艱難時段,但聽着這個曲子,卻讓人在平靜中得到撫慰,心靈處于格外熨帖自然的境地。

此外,作者還大量引用了各種話語,涉及的話題範圍也很廣博,有文學、哲學、歷史等方面。且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有關於音樂的知識,被安利到了很多樂曲。我想,這本書確實非常適合古典音樂愛好者閱讀,一定能產生諸多共鳴。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