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文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雲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雲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齶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捨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台;西北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後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雲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餘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譯文
清光緒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蓴齋游狼山,坐在萃景樓上,遠望虞山,覺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過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這時易州趙惠甫恰巧免官回來,住在常熟,便與我一同去遊玩。虞山後面向東延伸進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綿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廣闊的田野,山橫亘在中間。其中最好的景點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幾十尺,一層層堆積重疊着,像層積的靈芝,又像重重疊疊的大石盤修築的平台,有暗青色、紅色,斑斕駁雜,光彩奪目。有兩塊石頭從中間分開,叫劍門,陡峭如裂開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狀幾乎無法形容。蹲在岩石上,向下望去,田地平整廣闊約有上萬頃,澄碧的湖水,奔流的小溪,縱橫交錯,流淌着,翻湧着,華美得像一幅天然的圖畫。向南望見毗陵、震澤,山青翠相連,高聳入雲。雨氣和日光參差錯落在各山峰上面,水汽逼近,忽開忽合,瞬息萬變。它的外面,煙雲瀰漫,光色滿天,極目遠眺,心游天外。岩腳下是拂水山莊的舊址,錢牧齋曾經住過的地方。唉!憑着這麼好的山丘勝地,錢先生卻糊塗地不能隱居在此終了一生,我和趙惠甫卻快樂地不想離開啊!山崖的邊側是維摩寺,經過戰亂後大半被毀壞了。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轉個彎,過了一道嶺,然後向北,只見雲海豁然開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現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對趙惠甫說,前些天我在那上面遊玩過。又從西邊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間間都可休息。走近寺一看,裡面很多古樹,有一株羅漢松,樹皮已經剝落,樹幹光禿,像是上百年的樹。寺里和尚準備了酒菜、水果,請我們兩人吃。太陽將要西斜,我們沿着山向北走,經過安福寺,那就是唐代人常建詩中所說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詩中描繪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樹,從寺里過去,一路上充滿着芬芳。從常熟北門返回,我們便到了言子和仲雍的墳墓。上面是辛峰亭。這時太陽已經下山了,山路陡險無法上去,相約第二天去遊玩。因為颳風下雨,又沒有成行。於是二十四日乘船往吳門去,走了幾十里水路,虞山好像還在船篷上面蜿蜒曲折,望去清清楚楚,使人想要掉轉船頭再去遊玩。
注釋
- (1)十八日:1876年(光緒二年)八月十八日。
- (2)狼山:在江蘇南通市南。
- (3)虞山:一名烏目山,在江蘇常熟縣城西北。相傳西周虞仲葬此,故名。
- (4)尻(kāo):尾部。
- (5)迤:往。
- (6)騞(huō):以刀劈物聲;擘(bò):剖分。「騞擘屹立」,意為如同被刀騞然劈開似的直立。
- (7)狀:描述。
- (8)疇:農田。衍:延展。
- (9)澄湖:當指陽澄湖,陽澄在常熟城南。
- (10)盪潏(yù玉):水流波涌。
- (11)毗陵:古郡名,指鎮江、常州、無錫地區。震澤:即太湖。
- (12)厥高鑱云:山高之高,刺入雲端。厥:其。(chán蟬):刺。
- (13)水陰:水的南面。上薄:指自虞山南望湖水,水面向南伸展,上近天際。
- (14)眥(zì):眼眶。睇(dì):看。決眥窮睇:意為窮盡目力,張目遠望。
- (15)錢牧齋: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明清之際著名文學家,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進士。後來在南明王朝中任禮部尚書,清兵南下,率先迎敵,官至禮部侍郎。因喪失民族氣節,為士人所不齒。
- (16)惘:迷惘失去方向。
- (17)阿:邊。
- (18)泰半:大半。
- (19)剝脫拳禿:樹皮脫落,樹幹光禿而曲結迴繞。
- (20)昃(zè):日西斜。
- (21)常建:盛唐詩人,寫詩多以山水寺觀為題材。著有《常建集》,其五律《破山寺後禪院》為傳世名篇。詩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聲。」
- (22)木樨花:桂花。「樨」也作「犀」。
- (23)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仲雍:吳太伯弟,後立為王,其後人建立吳國。言偃與仲雍墓均在虞山。《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地紀曰:仲雍冢在吳鄉常熟縣西南虞山上,與言偃冢並列。」
- (24)翼日:明日。
沈德潛 |
沈德潛 |
中文名字 :沈德潛 別 稱 :沈歸愚 字 號 :字碻士 所處時代 :清代 |
賞析
這篇文章寫虞山之景,無論描摹近石遠山,還是寫蒼煙渺靄,都具有詩情畫意,體現了作者狀物寫景的功力。這篇文章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徵,融情於景,刻畫逼真,文末寫回望虞山:「令人慾反棹復至。」表現餘味未盡,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作者介紹
沈德潛(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què)士,號歸愚,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大臣、詩人、著名學者。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帝喜其詩才,稱其"江南老名士"。歷任侍讀、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禮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禮部尚書銜,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年九十七,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諡文愨(què)。後因捲入徐述夔案,遭罷祠奪官。作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流傳頗廣。[1]
人物作品
沈德潛的詩現存2300多首,有很多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之作。《制府來》《曉經平江路》《後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但又常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說教內容,如《觀刈稻了有述》,一方面反映天災為患,民生塗炭的情景:"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結實,村落虛煙火。天都遭大水,裂土騰長蛟。井邑半湮沒,云何應徵徭?"另方面卻又勸百姓要安貧樂道:"吾生營衣食,而要貴知足。苟免餒與寒,過此奚所欲。"因此多缺乏鮮明生動的氣息。近體詩中有一些作品如《吳山懷古》、《月夜渡江》、《夏日述感》等,尚清新可誦,有一定功力。沈德潛的著作,除上述各選本外,有《沈歸愚詩文全集》七十三卷,清沈德潛撰。清乾隆刻本。二十四冊。全集內容包括《歸愚詩鈔》二十卷、《詩鈔餘集》十卷、《詩餘》一卷、《歸愚文鈔》二十卷、《文鈔餘集》八卷、《矢音集》四卷、《歸田集》三卷、《八秩壽序壽詩》一卷、《說詩晬語》二卷、《浙江通省志圖說》一卷、《黃山游草》一卷、《台山游草》一卷、《南巡詩》一卷、《沈德潛自訂年譜》一卷等。
相關視頻
游虞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