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是毛澤東在1931年夏反第二次大「圍剿」勝利期間所寫的一首詞。

該詞通過對反第二次「圍剿」的首次戰鬥東固之戰的生動描繪和整個戰役的藝術概括,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戰爭的無敵威力。

目錄

白話譯文

白雲山頂的濃雲象是憤怒地站立起來,白雲山下的衝殺聲震天撼地,連那枯朽的樹木也都齊心合力地迎戰敵人。

紅軍從山上猛衝下來,槍枝如林,直逼敵陣,如同飛將軍降臨。

十五天長驅七百里,從蒼茫的贛江邊一直打到青翠的閩西山區,紅軍橫掃敵人的千軍萬馬,勢無阻擋如同卷席。

有人在那低聲地哭起來了, 「步步為營」已失敗,悲嘆又有什麼用呢!

創作背景

1930年10月,國民政府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在毛澤東的政治軍事思想指揮下,1931年1月,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蔣介石在第一次「圍剿」失敗後一個月即1931年5月,調集二十萬軍隊,以何應欽為總指揮,又開始了第二次大「圍剿」。這回借鑑第一次「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戰術失敗,改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對中央革命根據地步步緊逼。毛澤東親自率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以三萬兵力殲敵三萬人,繳獲槍械兩萬餘支,於5月30日勝利粉碎了第二次大「圍剿」。這首詞寫於1931年夏,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後,先寫戰役將近結束時的白雲山戰鬥,然後倒筆追敘戰役整個過程。 [1]

作品賞析

全詞分上下兩闕,上闕寫白雲山戰鬥,重點的描繪;上闕寫整個第二次反「圍剿」,重面的描寫,歌頌了紅軍戰士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 上片是採用側面烘托和正面描繪相結合的手法,突出地表現了紅軍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和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白雲山頭雲欲立」和「枯木朽株齊努力」,則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通過景物活寫,既渲染出了戰鬥緊張而又激烈的氣氛,又襯托出了根據地軍民敵愾同讎、奮勇殺敵的聲勢。下片是採用對比的描繪手法,歌頌紅軍,嘲諷敵人。從鮮明、強烈的對比中,以磅礴的氣勢,幽默的筆調概括了整個第二次反「圍剿」戰役,官告了這次「圍剿」和反「圍剿」的鬥爭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慘敗而告結束的。

上闕,「白雲山頭雲欲立」,奇峰突起,氣勢雄偉,從戰鬥開始打響的瞬間寫起,寫出了毛澤東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團結對敵的壯觀形象。這裡「雲欲立」,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渲染和烘託了紅軍指戰員對敵無比仇恨的心情。「白雲山下呼聲急」,寫山下敵人步步逼進,展現緊張,激烈的戰鬥氣氛。「枯木朽株齊努力」,創造性地化用古語,說明革命根據地人民連老弱病殘都投入了對敵人的鬥爭。「槍林逼,飛將軍自重宵入。」這兩句進一步寫出紅軍從白雲山上像猛虎一樣出其不意地向敵俯衝猛攻,一個個就像飛將軍從天而降,爭搶殺敵,使敵一敗塗地。「自重霄入」,把白雲山的峻峭、紅軍的勇猛,以及由山上向山下進攻時來勢的凌厲急驟,都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下闕起始三句:「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形象地描繪了工農紅軍長途進擊、連戰皆捷的雄偉氣勢。具體而言:紅軍在這次反「圍剿」首戰告捷後,「接着打郭、打孫、打朱、打劉。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350公里,打五仗,繳槍兩萬餘,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其中一、三句用豪言續寫,中間夾一句觸景生情,文筆搖曳多姿!相比之下,敵人又是怎樣一個下場呢?「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反動派在傷心抽泣,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法屢遭失敗,毛澤東以無比辛辣的筆調,極為傳神地嘲諷了敵軍,歌頌了勝利。

名家點評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會議成員黃修榮《橫掃千軍如卷席——喜讀毛澤東在建寧所作革命史詩《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這首光輝的革命詩篇雖然才62個字,卻以氣吞山河之勢,酣暢淋漓地展現了革命隊伍的英雄氣勢。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