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明時節話插柳(王順中)

​​清明時節話插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清明時節話插柳》中國當代作家王順中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清明時節話插柳

歲月荏苒,光陰似箭,眼看一年一度的清明即將降臨人間,我們又得像以往那樣,拎上成捆的冥紙,整箱的爆竹,帶着剛剛抽芽的柳條前往先人長眠的崗丘,祭奠他們——那群也許正焦急等待我們拜謁的謫仙。提及清明掃墓祭祖,當然免不了要侃侃墓頂插柳的習俗了。

我們傳統的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起初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當清明時節,環境清和,氣溫升高,青春明朗,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便隨之而來了。後來,由於清明與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寒食節比較接近,為了方便起見,寒食與清明就逐漸被人合二為一,寒食退而為清明的別稱,同時也就變成不動煙火,只吃涼食,含悲祭祖的特殊日子了。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最終設下毒計謀害並逼迫太子申生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避禍,只得四處流亡。期間,受盡了各種屈辱與車馬勞頓之苦。有道是「樹倒猢猻散,眾鳥各投林」,原先跟班的臣子,大多各奔東西去了。只剩下少數忠心者一直追隨着主人四處流浪。其中有一個叫做介之推的臣子,眼看重耳疲憊不堪餓暈過去,他二話沒說,強忍疼痛咬牙舉刀,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滴血的肉來,並烤熟塞進重耳的嘴裡。十九年後,歷經磨難的重耳在舅家秦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國做了君主,世稱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論功行賞,大封群臣,卻唯獨遺漏了這位鐵杆的介之推。後來有人向他提及此人,晉文公這才如夢初醒,驚詫不已,馬上差人去請。可是,去了幾趟,介之推就是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上門。可是他並不比前期的來訪者幸運,他每次上門看到的唯一風景都是一個對之緊閉的大門。原來,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背着老母躲進了綿山。在御林軍搜索多日不見成效的情況下,他終於接受手下人想出的餿主意:介之推雖不願出山,但他可是個有名的孝子,如果三面點火,放火燒山,大火一起,那介之推肯定會為了老母不請自出的。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等山火熄滅後,眾人上山一看,竟被眼前的慘狀驚呆了:介之推背着老母,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早已成為兩堆焦炭了。悲痛欲絕地晉文公厚葬他們母子後,竟然發現介之胸口堵着的樹洞裡竟然完好無損地塞着一片,從他曾經割肉的腿上撕下的衣襟,上面還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了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生煙火,只吃寒食。後來,他每天仰視那雙特意用焦柳做成的雙木屐,聲淚俱下地感嘆道:「悲哉!足下。」據說「足下」的稱謂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哦!

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墳前,驚奇地發現那棵燒焦的老柳樹竟然起死回生,病樹回春披滿綠葉了呢。他睹物思人浮想聯翩,莫非愛卿靈魂轉世,化為新柳,永駐人間?他小心翼翼地掐下一枝,編成圈兒戴在自己頭上,以是表達自己對恩人的懷念與不舍之意。況且在含蓄內斂的中國文化里,"柳"諧音於「留」,所以「柳」便有了牽掛,不舍,挽留等特殊的雙關之意。後來,這一技法逐漸被文人接受,並受到熱捧。從此以後,柳便與不舍,挽留親人等特殊含義結下不解之緣。「柳」——這個原本凡人眼裡的俗物不僅成為離人手裡攀折把玩的愛物,曠夫怨女眼裡愛恨交加的情物,文人詩詞里寓意深遠的寵物,而且逐漸成為清明祭祀時,墳頭荒冢除了紙錢、爆竹之外的必備神物了,而且一直延續數千年,乃至傳承至今……

面對爆竹聲聲的墳場,看着眼前煙霧升騰的墓地,遙想先人曾經執子之手,無語連噎;追憶老父曾經舐犢情深,沒有回報的愛心眷顧;回味親人曾經耳邊呢喃,日夜廝磨的低語……還有臨行前,那長久不願閉去的雙眼,不忍撒手離去的牽掛,不忍割捨的那份段段情緣……再看着眼前,紛紛細雨里,那些隨風搖曳的一杆弱柳,一束綠意,品味一枝無人陪伴的孤獨,體驗陰陽之間一絲沁入心脾的寒意,那無根之神柳是否也會在你淚眼朦朧里,瞬間生根、發芽,吐綠,再次長成一片庇佑你我的綠蔭呢? [1]

作者簡介

王順中,男,1971年10月生,安徽合肥人,青海師範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