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澗岩頭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澗岩頭周家大院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澗岩頭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澗岩頭周家大院古建築群位於富家橋鎮東南18公里何仙觀澗岩頭村。始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50年),完成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因聚族而居於大院裡的世代子孫均為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裔,故名「周家大院」。澗岩頭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區何仙觀鎮境內澗岩頭村,是一處古民居群落,由六座龐大的民居宅院組成,包括老院子,紅門樓,黑門樓,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具備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較好的開發前景,自2000年以來國家、省級旅遊、文物部門多次來這裡考察,2006年被列為湖南省第八批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9--11日,由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在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上舉行了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授牌儀式,正式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景點特色

周家大院典型地體現古代建築的「風水」思想:大院三面環山,前景開闊。周家大院古建築群時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樣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狀分布,規模龐大,由六個院落組成,占地百餘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從整體上看,六座院落有分有合,渾然一體,既各自獨立成院,又相互和諧勾連。

建築結構

建築結構上,在傳統繼承的基礎上又有獨到創新。金字、馬頭山牆結構,穿斗式、抬梁式架構結合,天井、隔扇式屏門、雕花格窗、漏窗以及走(回)廊與巷道,空間組合玄妙,致使龐大的磚木古屋造型質樸、結構牢固、空闊大氣、通氣明亮、交往自如,堪稱農耕生活的理想樂園。建築裝飾藝術,博大精深,體現了「品類全、數量多、質地精、形態美、寓意深」的鮮明特點。[2]

周家人才

其後裔人才輩出,如: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號子岩,清零陵人(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有文武才。同治元年(1862)舉京兆鄉試,觀政兵部。七年(1868)成進士,入翰林,散館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改官中書,旋以軍咨酒隨左宗棠進軍天山南北,收復新疆。其間,他參與決策,督辦軍需,攻績卓著,賞戴孔雀花翎,同都轉三品,權攝關內關外鎮迪、高平等處觀察使。光緒八年(1882)以後,又隨左宗棠到江蘇、浙江整飭鹽綱,處鹽場腥膻之地而兩袖清風,以廉潔為時人所稱。不久,乞歸永州,主講苹州書院。後起為喀什噶爾兵備道,轉署理鎮迪道兼按察使。

周希聖,字維學,號元汀,零陵縣進賢鄉(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萬曆十七年(1589)中進士,授四川成都府華陽縣令。上任後,勤躬善政,愛民如子,被譽為「青天」。於萬曆二十四年(1596),上疏直言,觸怒皇帝,被貶為灌陽典史。被貶後,沒有因官小而荒廢事業,也沒有感到自卑。與巡按等公,歷時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爾後,他告假還鄉,閉門讀書。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廷機為相,周希聖被起用為太僕寺丞。次年,轉為尚書司丞。再次年升為光祿寺少卿,典試陝西,量才錄用,深得民心。萬曆四十五年,奉旨到江西迎接益王還朝,被子封為左通政。天啟元年(1621),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次年,遷南京刑部右侍郎,天啟五年,升南京戶部尚書。後因得罪權宦魏忠賢,被削職為民。

罷官回鄉後,潛心著作,主要有《退思堂集》、《懷柳賦》、《尋芝賦》、《湘南志》、《森閣詩稿》等。明思宗崇禎元年,魏忠賢罪行敗露被處死。周希聖以名德舊臣,原官起用。周此時無意仕途,堅辭不赴。崇禎八年(1635)十月,病卒於家,享年85歲。

參考文獻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