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浯溪中興頌碑

浯溪中興頌碑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浯溪中興頌碑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之望

浯溪中興頌碑南宋著名詩人、書法名家王之望的作品之一。

王之望,南宋著名詩人、書法名家。字瞻叔,襄陽穀城人(今湖北省穀城縣),1170年冬卒,諡敏肅。有《漢濱集》六十卷(明焦竑《國史經籍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二有傳。[1]

目錄

詩詞原文

蜀日既衰洛日亡,前星靈武騰光芒。 元功百戰兩京復,萬里阿瞞歸故鄉。 干戈紛紛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師艱難喜粗定,作此大字龍鸞翔。 紙摹縑搨四百載,家家傳寶逾琳琅。 唐文中世未變古,燕許偶儷為班揚。 次山之文可也簡,此頌未追周魯商。 祿山滔天等窮澆,春秋之法誅無將。 騁兵二字斥邊將,此語豈足懲奸強。 末篇三章頗辭費,筆力不復能鏗鏘。 磨崖勒銘亦何有,反覆自贊乃爾詳。 向來各人過許與,舉世附和無雌黃。 淮西仆碑無墨客,惜哉不得逢鍾王。[2]

作者簡介

王之望,(1102-1170),字瞻叔。南宋襄陽穀城人(今湖北省穀城縣),後寓居台州(今浙江省臨海縣)。其父王綱,任徽州(今安徽省歙縣)通判(與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對金人立賣國求榮的張邦昌為君,為時人所敬重。紹興八年(1138年)中進士,授處州教授,歷官太學錄,知荊門軍,湖南茶鹽第,潼川府路轉運判官,成都府路計度轉運副使、四川茶馬,太府少卿,戶部侍郎,川、陝宣諭使,直學士院,復除吏部侍郎、通問使,又擢右諫議大夫。繼拜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後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乾道元年(1165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乾道六年(1170年)卒於臨海。所著有《漢濱集》、《奏議》、《經解》等行於世。南宋高宗、孝宗時期著名詩人。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冬病卒於台州,終年68歲,諡敏肅。著有《漢濱集》60卷(今已散佚)、《奏議》、《經解》等,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16卷,其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漢濱集》為底本,酌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行於世。

社會評價

王之望為官清廉,不貪財,蜀中為官九年,卻「無一毫生業」。他忠君愛國,為官能夠恪守己職,心懷國家、百姓,敢於諫諍,不畏強權。王之望沒能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做個民族英雄,積極北伐以復故疆,而是在行事和軍事上都有一些保守。王之望雖有一系列的缺點,但是瑕不掩瑜,他一生忠君愛國,忠於職守,關心民瘼,愛惜民力,頗有吏能,是封建社會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還是值得肯定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