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洋蔥狀風化主要發生在花崗岩、輝綠岩以及砂岩中。不同方向的裂隙切割岩體,、氣體及各種微生物沿裂隙侵入,結果產生由表及里,層層風化剝離。由於裂隙交匯處岩塊的表面積較大,風化作用的強度和深度相對也大,使岩塊內部未受風化的部分呈球形。 岩石節理髮育,節理破壞岩石連續性和完整性,增加滲透性。有時幾組方向的節理將岩石分割成眾多多面體的小快。小岩塊邊緣的隅角從多方向受到溫度和水溶液等因素作用,最先破壞且破壞程度較大,時間一長,其稜角逐漸圓化,變成球形或橢球形。[1]

目錄

危害

洋蔥狀風化產生的風化球的存在對於工程設計和施工來說是不利的,尤其對於需要採用樁基礎的工點是導致失穩的一個潛在因素。由于洋蔥狀風化具有很大的離散性,故對其分布情況的勘察一直是一個難題,從而導致了對其形成機理、分布規律以及工程特性的研究工作難以展開。 因此,在進行工程設計和施工時必須調查清楚洋蔥狀風化的分布情況,研究其形成機理、分布規律和工程特性

形成原因

一般岩石中各種礦物的抗風化能力不同,突出的稜角部分更容易遭受剝蝕,有時也是節理共同作用的。[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