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法概念史》,副標題:古代末期、中世紀,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ISBN:9787519768317。

法律出版社創建於1954年,是享譽業界的法律專業出版機構和法律信息提供商,出版物涵蓋全面依法治國、法律文本、法學教育、法律考試、法學學術[1]司法實務、法律應用、法律普及以及法律文化等領域,綜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國法律出版行業前列[2]

目錄

內容簡介

如果拋開諸如私法、訴訟、裁判、刑罰、陪審等概念,今天的法律人將難以展開規範性討論。

古代、中世紀以及近代的法律話語是否同樣使用這樣的概念?

即使這些概念在字面上沒有變化,其含義也保持了前後的融貫一致嗎?

進而追問,前近代的法律系統如何實現了一場現代性的結構轉型?

本書嘗試從法的「基本概念」入手,藉助史學工具特別是社會史模式,對法律概念的歷史語義進行分析,藉此發現概念背後社會結構的變化,亦可在概念演變的層面上考察其同現代法之可能的聯繫。換言之,概念史探尋長時段的條件和狀況,從社會結構與法律概念的相互關聯中去釐清法的演變過程。

區別於曼海姆、福柯等人提出的作為考古學的「知識譜系」,《法概念史》屬於歷史的法社會學研究,着重考察並剖析思想、概念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了研究範式的轉換即從法制史轉向法概念史。

作者介紹

顧祝軒,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2002年獲得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代表著作:《體系概念史:歐陸民法典編纂何以可能》(法律出版社)、《民法概念史·總則》(法律出版社)、《民法概念史·債權》(法律出版社)、《民法系統論思維:從法律體系轉向法律系統》(法律出版社)、《製造「拉倫茨神話」:德國法學方法論史》(法律出版社)、《合同本體解釋論——認知科學視野下的私法類型思維》(法律出版社)、《日本侵權行為法》(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民事法律繼受:與日本法之比較》(早稻田大學出版社,日文版)。

參考文獻

  1. 法學,中國教育在線
  2. 公司簡介,法律出版社